邹彩霞
(广东省普宁市高埔镇新圩小学 广东 揭阳 515332)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普及,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普及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因此需要创新改革。体验式学习方法一经提出就广受关注,将其搬进数学课堂,可提升教学实效。本文就如何有效应用体验式学习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方法;应用策略
前言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再加上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这无疑会增加教学难度。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不少教师热衷于传统教学,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不足,学习效果势必不会理想。要想改善这个局面,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广泛认可的高效教育方法,是深化小学数学改革的关键。为此, 本文围绕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应用展开探讨,旨在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一、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应用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重要的生长发育期,无论是思想,还是心智,都不够成熟,无法准确衡量一件事物的价值。这时教师和家长就会给学生灌输一个理念,即好好学习数学,这对你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深意,但迫于长辈压力,不得不按照指令操作。这种 做法不仅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不良情绪的作用下,学生不会理解与支持教师工作,想要完成教学任务难比登天。
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应用,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师依托学生学情及教材内容设计体验式教学情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理解知识更加透彻,各项能力得到显著提升[1]。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学生就会明白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另外,体验式学习倡导团队协作,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情感,在交流讨论中完成补缺,团体成员能够共同进步。
二、体验式学习方法的应用策略
(一)突出学生主体
学习的关键在于用对方法,倘若教师站在成人立场看待问题,很容易造成误解。基于这种理解设计教学活动,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假体验”的感觉。很显然,教师在做无用功,既消耗资源,又浪费感情。为确保教学工作卓有成效,教师要利用问题开启体验,利用对话诱发探索[2]。
提问是一门艺术,唯有合理运用,方能达到预期效果。提问时机的选取很重要,大多选在认知冲突时。教师要把握时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在课前,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并对学生情况有一个准确了解。依托这两方面内容,准备相适应的问题。当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立刻抛出相关问题。倘若问题不止一个,那么就要注意它们的连贯性。
仅设计问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师生之间进行有效对话。比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知识时,教师可以呈现一张图片,场景选在游乐场。待学生观察后,教师让学生将每种游乐设施的运动方式展现出来。待展示结束后,教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即这些设施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倘若不同,又可划分哪几类?考虑到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允许他们之间进行讨论。当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不偏离三观,都要给予正确评价。
(二)创设学习氛围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持,数学学习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创 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当前,情境类型繁多,至于选择哪种形式,需要看具体教学内容。
数学源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能提升知识消化效率。比如在讲解《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就可把课堂装扮成超市,并设计顾客与收银员两个角色。在超市中会出现打折商品,要想购买,需要准确计算价格。在活动开始前,由学生自行决定扮演角色。顾客在选完商品后,要清楚实际支付金额,做到心中有数。收银员会对商品价格进行汇总,并将结果告知顾客,由顾客判断是否正确。倘若计算有出入,顾客要提出异议,让收银员再次核算。
小学生对于游戏毫无抵抗力,因此可将游戏元素引入课堂,以此激活课堂活力。比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知识时,教师就可设计一款接力游戏。在游戏前,教师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遵照学生意愿完成分组。第二件,准备卡片道具。第三件,公布游戏规则,即结合黑板上与卡片上的分数进行计算,待最后一名学生计算完成后,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在结果正确的前提下,用时最短小组获胜。为赢得游戏的 胜利,学生必然会全力以赴。
(三)鼓励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代教育大家,他曾说过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探索者。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探索欲望更加强烈,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比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时,就可打造自主课堂。教师只需为学生指明大方向,无需掰开揉碎地讲解知识。经过画图、拼图等操作,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有了一个具体了解。为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对图形进行测量。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发现有关规律,如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同,另一组对边无平行关系。在推导数学公式前,教师要科普拼凑法。在推导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当学生陷入困惑,教师要给予一定引导。
(四)开展小组合作
合作是时代永恒的主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3]。在数学课堂 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当然,合作学习要讲究时机,用得好,促进进步,用不好,阻碍发展。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知识时,就可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为确保合作学习成效显著,需要教师科学分组。每个小组以四人为宜,其中包括一位优秀学生,两位中等学生,一位后进学生。在课前布置一项任务,每个学生需要手工制作一个规格相同的正方体模型。在课中,教师让各组观察模型的外体,确定其表面积的组成。随即要求学生对模型进行拼接,以便获得长方体,并将表面积记录下来。待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即长方体的表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当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班级性讨论。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最终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感自然很好。
(五)组织实践活动
吸收消化知识绝不是终点,需要学生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为实 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依托学生实际组织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检验教学成果,升华教学质量。
以《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阐述如何组织实践活动。活动主题是寻物,活动内容是教师分发地图,图中标有藏物地点,并设计不同线路,学生要按照指引找到物品。比方说图中某一条线路给出这样的提示,起点出发,向西走30米,右转180度继续往前行进30米。学生看到这样的提示,脑海中会浮现出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待学生理清思绪后,就会按照指示找到物品。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组织比赛,看哪个学生找到的物品最多。获胜者可向教师提出一个不过分的要求,失败者要接受一定惩罚,如追加作业。
三、总结
在新时期下,固有教学方式无法完成新课改目标。体验式学习是一类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合理运用,能够使学生一门心思扑在课堂,学习效率想不提升都难。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形成,各项能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梦琪.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20):233.
[2]马忠福,何亚娟.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22):252.
[3]林夏慧.刍议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体验性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