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之浅见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 赵亚南
[导读] 有人说:“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 数学人说:“数学是丰富的、多彩的。” 有人说:“数学只有高冷的外表。
        赵亚南  
        天津市蓟州区第六小学  301900
引   言  
        有人说:“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
        数学人说:“数学是丰富的、多彩的。”
        有人说:“数学只有高冷的外表。”
        数学人说:“高冷的背后是火热的思考。”
        有人说:“数学只是数学家们的玩具。”
        数学人说:“数学可以给每个人带来欢乐。
        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史宁中曾提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习数学之后,应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关键字:数学阅读 数学思维 数学语言
          
谈起阅读,大家很容易想到文学、历史、地理、科技……其实,数学学习也需要阅读的滋养。在日常教学中,数学阅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结构、解题策略等的理解。大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说:“数学好玩”,然而对于很多孩子乃至家长都觉得数学“并不好玩”甚至枯燥无味,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真正的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没有通过数学阅读促进学生思考、表达的能力。其实在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满满的王国里,数学阅读就显的尤为重要,如果仅仅关注数的计算过程,而忽略对数学阅读、数学语言的理解,这就等于放弃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数学阅读过程要注重挖掘进行数学课的趣味性和奇妙性,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让数学课程更有魅力。
        一、数学阅读,以疑导读
        数学阅读是对数学、科学、艺术、人文等综合的阅读,数学阅读之乐,乐在存疑、质疑、解疑中,那么数学阅读从哪开始呢?最简单的就是教材,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工具,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材辅助书籍代替不了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传授给学生,没有真正的把教材的精髓拓展出来,也就造成了本应该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形成的思考力,在教师的“垄断”中渐渐远去。因此,要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价值。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教师精心指导。
 
       如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呈现的主题图,题虽简单但是蕴藏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三种家禽的只数,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读:题中有哪些数学信息?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多少倍?解决此本题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把谁看作单位“1”?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串”的设计,以疑导读,组织学生交流,便于梳理题目中的信息点,根据数量关系筛选有效条件,在阅读中探索、在思考中交流,逐步探究,寻找答案,教师释时解疑、追问,使学生的思考逐步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抽象的数学语言,真正做到让学生“插得上话、悟得出理、连得起线”。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以疑质读,让学生充分体验“能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
        二、数学阅读,以读明理
        (一)文本关键词,精准严谨
        数学代表着理性,不能有一字之差,因此数学阅读是十分精准、严谨的阅读,必须要了解每个符号、每个数字的意义,像语文学科一样斟字酌句。如图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遇到这样一道题,题中“水的高度上升到16cm”,很多孩子在做此题时把“上升到”和“上升了”进行了混淆,这就是在数学阅读中没有咬文嚼字的读,所以在讲解此题时,我仍然通过“问题串”让学生去思考:1、水为什么上升?2、“上升到”和“上升了”有什么不同?
3、上升水的体积相当于谁的体积?通过层层追问让学生阅读思考理解关键字的含义,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联结。又如“用去了米”和“用去了”、“增加”和“增加到”、“相向而行”和“相背而行”、“照这样计算、“原计划”等这些术语,先让学生反复读,再推敲,培养语感,是数学阅读的要求,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要求。

又如有三根电线,第一根比第二根短米,第三根比第二根长米,那么第一根与第三根相差多少米?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关键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提问:三根电线的长度有没有?要求的第一根电线和第三根电线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学生经过梳理找出等量关系,将文字转化为线段图,再列式:+,这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就是数学阅读中内部语言转化的过程。
        (二)文本勾画,读写结合
        做笔记似乎又是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方法,然非也,数学学科也应如此,笔记能够看出一个人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找出关键词,分析数量关系,提取数学信息等,并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养成读中有悟,悟中去读的习惯。
        如下图第10题,把3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  )平方厘米,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在解决此题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勾画出关键词:拼成一个长方体。那么边勾画边思考:三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少了几个面呢?通过思考可以得知少了4个面,做上标记,那么答案也就顺其自然写出来了:4×4×4=64cm2。解决第二问求拼成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采取动手画图的方法去理解题意,找到长是12cm,宽是4cm,高是4cm。这样一道看似难度很大的习题,通过边读边画边思考,学生在阅读中有成长有收获。
        三、数学阅读,以读促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可见以读促思是正确的。疫情期间人人都十分关心疫情的发展,打卡、看疫情新闻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最近北京新发地市场感染新一轮新型冠状病毒,又恰逢我们正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内容,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结合新闻发布的数据,赋予学生防控专家的角色,来预测一下未来疫情是否还会有上升的趋势,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行有理有据的思考、分析、预测。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从上图中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红色的线表示新增确诊的人数,深红色表示累计确诊的人数,绿色表示治愈的人数。
生2:新增确诊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
生3:累计确诊人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4:我来告诉你,我认为是现在确诊人数+治愈人数+死亡人数。
生5:未来确诊人数还会上升吗?
生6:北京的小学生暑假以后能复课吗?
……
通过简短的读图交流,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和读图方法进行了梳理、复习,还解决读图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理解了每个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对数据进行有理有据的预测。在预测这个环节里,要让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发现仅仅靠这一组数据是不能确定结果的,还需要关注今后更多的数据,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在此也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图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了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去预测今后北京的疫情防控还要采取哪些措施。预测没有对与错,只是让学生读有所思,思有所想。因为数学阅读就是带着数学思考去阅读,“要真正学会、学懂还必须经过‘由厚到薄’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以读促思,融会贯通。
        当然,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数学阅读远不能只通过数学课堂,应当让数学阅读“得法于课堂,得益于生活”,使数学阅读在孩子心中不再是冰冷的、坚硬的,让数学课变得可亲、可爱,让孩子所获得的,还有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润泽,一切都是那么润物无声”,读中有思、读中有疑、读中有探、读中有行、读中有知、读中有写,让学生的数学阅读真正走向深入,走向深刻!数学阅读,让数学课洋溢生命之美!
        参考文献:
        [1]牛献礼.我在小学教数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82)
        [2]华应龙. 阅读数学,没读懂也有收获[E]2020.3
        [3]原素芳.数学阅读,从会读数学教材开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1
[4]杨丽君.体会数据作用,感受统计价值[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