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泷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
摘要:物理是一门理科类学科,相对难度较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十分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问题情境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简化物理知识的难度,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从日常化、阶段化、冲突化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问题情境。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大多教师在课堂开展前,都会在学生面前强调物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重视物理这门学科。但是随着知识点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会更加吃力,学生因此会觉得物理是枯燥无味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问题情境日常化,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最能增加学生兴趣也是最基础的环节。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验的重要性,用心地设计每一个实验。将物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领会物理知识并运用到问题中【1】。
例如,在“静摩擦力”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水平地面上对教师提前准备的箱子施加推力,但箱子却没有运动。教师可以画出箱子的受力示意图,并且指引学生探究讲台受力境况。学生探讨出假设箱子受到的作用力突然全部消失,则箱子将静止在原地这一结论时。教师可以将箱子装上轮子,再让学生在水平地面上推动箱子,箱子移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箱子为什么装上轮子之后可以正常移动?这时候箱子受力情况怎么样,箱子受力大小如何?将箱子装上轮子前后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当两个物体未发生相对运动,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教师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答疑解惑,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什么是‘静摩擦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思考解决物理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问题情境阶段化,顺次发展学生的认识
自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学生获取知识的步骤都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2】。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慢慢地指引学生获取知识。
例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师可以用电动势2.5V的干电池接入一节5号电池接入电路中,观察它两极间的电压是否还是2.5V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开关闭合前,电压表示数是2.5V,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为2.4V.实验表明,电路中有了电流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减少了。随后就可以进行第二个实验开关闭合后,电源两极之间电压降为2.4V,那么减少的电压去哪里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池电压变化来验证上一结论。最后可以进行第三个实验,教师用两节电池和一个定值电阻串联组成电源。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让学生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数是如何变化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路端电压随着外阻增大而增大,随着外阻减小而减少”。让学生结合实验了解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高中物理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适时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问题情境冲突化,引导学生思想碰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在教师脑中是非常清晰明了的,但是在学生的脑子是非常费解迷茫的,充满不解,解决学生的疑惑,可以更好地规避学生今后在解答问题犯的错误,并且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学生虽然在初中就接触过自由落体运动,但是这只是初步的认识接触,并没有透彻地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为了让学生牢牢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这一难点痛点,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创造情境。首先教师可以让铁片和乒乓球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学生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会认为铁片因为比乒乓球重所以下落速度快。接下来教师可以准备大纸张和小纸张,且小纸张揉成团,由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进而对原有的观念产生质疑,引发思想碰撞。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思考。接着学生可以得出“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这一猜想。接着教师可以进行牛顿管实验,教师可以演示管内空气近似抽空时,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管内充满空气时,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观察证实猜想:真空时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点的传授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持续受到难点疑点的困扰,教师在这时需要指引学生走出困境,接收正确的知识。
教师要想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通过创造问题情境来指引学生进行思考,逐步完成知识的传授。
参考文献:
【1】王达浩.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000(010):126-126.
【2】张朝良.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