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苏宝艳
[导读]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苏宝艳
        廊坊市安次区磨汊港小学,河北省廊坊市065000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课程过程中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多样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小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所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让小学生以互帮互助的形式,共同进行小学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特征
        第一,具有合作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解决,为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会进行讨论与合作,每个人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互相交流中一起把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解决教师的问题,那么为了这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就会团结起来,劲儿往一处使,一起努力去达到这个目标。第二,具有主动性。在这样一个大家一起努力学习的课堂中,不想学习数学的人也会被吸引,会带动他们去努力学习数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进去,主动思考并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
        2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积极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具体内容知识的学习,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内学生针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展开探讨,每个同学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不仅可以提供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知识内容学习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小学数学问题的探讨,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3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和学习,并且最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但是经过笔者的实际观察,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合理,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根本不适合用于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现象会使相关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拉低教学质量。
        3.2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未结合学生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非常的好动,精力旺盛,具有非常突出的身心发育特点。因此,在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这导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是许多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并没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开展教学,造成教学活动与现实情况脱节,非常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分组工作不到位,影响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并没有认识到分组工作的重要性,容易习惯性的按照学号或者座位给学生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方式虽然很简便,却不够合理。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考验学生交流沟通、组织协作等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合理的分组,很容易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一旦处理不当还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4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4.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合理小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模式,必须要抓住前提,合理创建小组,以此做好课堂的基础准备工作。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让同学们自由结组,或者前后四个人为一组,方便讨论。我认为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基本学情,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成长状态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设置合理的小组结构。一般设置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六个人左右为最佳,在小组中选择小组长,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完成历史学习任务。
        比如我班级中的学生数学成绩有所不同,而学生之间的历史核心素养也有所差距,此时在划分小组时要考虑到“优生带学困生”问题,保证小组内的成员相对均衡,防止两极分化的划分现象,保障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之中可以水涨船高、共同进步。
        4.2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助力学生合作学习
        除了考虑小组成员的设置问题外,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普通教学方式,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学目标要针对全体学生的互动情况,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根据小组的情况来设置简单而有引导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既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能够把握课堂的关键知识点。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做事情多以喜好为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融入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平行与相交》一课,通常情况下会让学生观察两条平行线所在的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教材说出平行线的特点,对平行概念进行把握。但实际上这种教学目标过于简单,学生能够利用课本教材直接找出答案,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无法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我认为在这样的课程之中,应当先设置教学目标和小组学习任务:“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一些平行线呢?相互讨论一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现象,总结出平行线的特点”,然后让各小组长带领同学分工合作,大家积极思考,讨论生活中有关平行线的应用现象,激发了各小组成员的思维,同学们的参与性大大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课堂参与性,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4.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控力比较差,需要教师全面深入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及时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内容,让教师帮助小学生捋顺问题的思路,以锻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到数学应用问题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内容,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进行应用问题的探究。“一个树木砍伐人员,9月份一共伐木90棵,如果他想要砍伐150棵树,需要耗时多长时间?”面对这种类型的应用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出伐木工每天砍伐树木的数量,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伐木工人砍伐150棵树需要耗时:150χ(90χ30)=50(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要点的同时,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5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很好的教学价值,也是现在被运用的非常广泛的教学方式,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它的教学作用,原因就在于它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解决掉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高效的互动,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祁彦.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名师在线,2020(1).
        [2]唐高俊.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3).
        [3]孙映雪.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