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鸿
吉林省延吉市第八中学校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摘要】新教改后的初中语文课本,增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诗词歌赋、文言文等,这些新增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应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高深造诣。在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传统文化依然“历久弥新”,传达着不同时代背景下,亘古不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精神命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措施方案
【引言】 初中时期,学生身心正在成长,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教材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品质有重要影响。国家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兴趣,让文化情操、道德观念、集体意识等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漫长的岁月愈加璀璨、弥足珍贵。统编教材是国家一级教师、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编撰,融入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贯穿于我们点滴的生活中、节日里,然而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点拨,学生是很难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近些年,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外来舶来品的冲击,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过洋节。甚至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 “土气”落伍过时,这种认知的谬误,严重阻碍文化的传承。当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渗透效果不明显,课堂渗透方法有待改进,知识灌输会导致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无法提起兴趣,也缺乏学习主动性。
传统文化中,有些文言文、古诗词晦涩难懂,首先教师自己要爱上传统文化,只有在特别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知,才能提炼精华、用传统文化魅力感化学生、指导学生。其次,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校并未展开传统文化活动,即使有也只是流于形式,这让学习如蜻蜓点水般只做了表面文章,并不能真正走进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教学上需要创新一些方法。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可以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与发扬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代代流传下来,给学生传达一种精神信仰和文化熏陶,如果丢掉就断了精神命脉。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正是给学生的未来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审美道德[1]。
2.对塑造学生的人格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丰富宝贵的文化内涵,在深度解读教材时,可以看到“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他们鲜明的性格和个人魅力,无不彰显着时代的强音。新时代下的学生,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更没体验过流离失所,无法感同身受历史背景下这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幸他们被记载下来,他们爱国的满腔热情通过文字教材,传递给幸福新时代下的学生。初中与文中,屈原、陆游、闻一多等等,带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以中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单纯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在教学中,理论加入生动的案例,学生的理解会更为深刻。把中华民族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原则传播给学生。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又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主见、爱思考,疑问多,爱争论,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创造综合性情景,以学生为主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在优化的学习方式中,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1.在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本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2]。在教材中,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诗词歌赋、文言文赏析、儒家文化思想、民间风俗、建筑艺术等。在教学中,根据文本,教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扩展丰富课堂,在栩栩如生的故事情节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了解,也会设身处地还原作者的所思所想。
比如,在学习分析一篇文章时,可以从古到今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进而在内容基础上,更深刻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背后的故事等,适当拓展趣味性内容,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在渗透学习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宏观的认知。
2.在传统节日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很多经典故事流传,在诗词中也有所体现。每个故事都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根据每年不同的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中秋节,让学生在网络搜查灯谜,展开趣味猜灯谜活动,做手抄报、黑板报,把古今中外有关中秋或团圆的诗句摘抄背诵。
春节之前,让学生组织书法大赛,搜集练习写对联、藏头诗、整理有关饺子的习俗,条件允许的话,可让学生班级组织包饺子活动,吃着自己包的饺子也是一份难忘的记忆。不但学习了传统文化,也增加了学习的多样化和趣味性。
3.在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
生活是一门艺术。怎样把传统文化运用到生活中,要看个人的修养和文化底蕴。教师在日常的交流互动中,可将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一个文化气质浓郁的教师,是充满魅力、被人羡慕和欣赏的。学生也会争相模仿与学习。
统编语文教材中可设计专题活动,比如,家国情怀类似的关键词,教师可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诗歌朗诵、针对某一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有更多学习的选择。实践是检验理论最好的方式。只有在生活中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4.在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每一门学科想做到优秀,仅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可以让传统文化得到渗透和延续。课外阅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翻阅资料,阅读经典名著,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养成好的习惯,让传统文化成为人生奠基石[3]。
教师要博览群书,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准备一份书单,简单对内容做些介绍,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阅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增加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朝鲜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除了居住是特色的“炕”,行为举止也传承了历代的“礼仪”,这种乡村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谦卑礼仪和智慧,朝鲜人们还能歌善舞,庆祝时全村载歌载舞,欢呼雀跃,这样的即兴表演给家庭一抹幸福的色彩[4]。
四、结束语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教师需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把传统文化穿上美丽的“外衣”,让学生有更浓郁的兴趣和认可,进而在以教材为载体的学习中,更多吸收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做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人,骨子里充满自信和力量,“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沉淀在每个学生内心,真正地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
参考文献
[1]吴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 [J].教育现代化,2017.(8):87—88
[2]刘志飞.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探析[J].校外教育,2016(11).88—89
[3]吴晓红.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J].中学语文,2015,(16):108-109
[4]张雯志.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措施研究 [J].学苑教育,2016(9) 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