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王虹
[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虹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北城小学,四川省凉山州616650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人类交际中不可替代。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系统的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从而形成其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的一种教育活动。新时代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门学科对品德培养负有更大的责任。青山不语,草木成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的语文学科教学方式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陶冶情操;德育渗透;方法实践
1熟悉教材编排,把握教材内容,领会人文内涵,渗透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编写突出新理念:一是强调立德树人;二是“接地气”实用好用;三是“守正创新”;四是体现时代性。教材文质兼美,有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灿烂传统文化、有祖国青山绿水、有建筑宏伟壮丽、有革命传统教育、有坚贞不屈英雄、有刚直不阿君子……每一篇课文都散发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小英雄雨来》展现了抗日时期一位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小英雄,从引人入胜的一个个小故事中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如诗歌《绿》体会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在天晴了的时候》体会雨后天晴真实与想象的融合,用心品味大自然的清新美丽,热爱大自然就要保护大自然,因为我们与环境密切相关。深入挖掘文本中隐藏的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接受感染。语文与德育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做诚实、守信、善良、正直的人。
        2提高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身教胜于言教,无声胜过有声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老师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学生也会跟着行动起来,如果老师自身不端正,学生就会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教师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在不经意间模仿。语文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道德的先行者,遵守有关道德的规章制度,为学生作出表率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语文学科知识博大精深,需要老师端正教学目标,丰富人生积累,开展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自己先读,快乐阅读吧必读书目自己必读。诗词朗读背诵、历史背景、鉴赏品析、艺术特色揣摩品味,积累文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文明素质。读好书是上好课的前提,上好课是育好人的前提。读好书、上好课、育好人,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会天天向上。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为了学生的琐事怨气无从发泄而戾气太重,容易被冒犯被激怒,遇事心浮气躁抱怨不已,情绪低沉脾气不好,这样的教学状态怎么能引领孩子去领会山川的秀美神奇、怎么去品味人物的悲欢离合?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舒缓自己的心情,陶冶自己的情操,展现蓬勃向上的正气。当老师更多地表现出热情开朗、豁然大度、积极向上、乐观真诚、忠厚善良,正气多、戾气少,像阳光走到哪里哪里亮;公心多,私心少,像雨露滋润万物显生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就会受益匪浅。


        3语言展露心声,思想指引行动,学科拓展训练,德育渗透语文
        教学生活并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课堂中总会有超出预设的情况发生,抓住契机适时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案例:2020春期因疫情影响,越西县推迟到4月20日开学。假期我们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线上教学,每天关注全国抗疫进展,每天为白衣天使焦虑,每天为无私奉献的人点赞。这样的开学语文课怎么能一来就照本宣科呢。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老师,首先要做好开学的德育工作。课堂预设是1、爱国主义教育。2、价值观引领。3、争分夺秒努力进取。多少人共同努力才有了开学的今天,我想孩子们的心声都是盼着早日返校。在听8个孩子真实的心声时,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感慨还是家里好啊!这个回答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孩子有正确的舆论与观点,而个别学生享乐主义至上,不愿吃苦,不愿学习,不愿劳动,喜欢自由松散的状态。针对新问题,课堂随机展开两种思想的辩论:读书好,好在哪里?家里好列举5大好处。这个时候我才以“责”为中心引出职责、责任、负责、责怪分别讲述中国面对疫情的态度,其他国家面对疫情的态度,学生理解了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坚持人民至上,所以我们才会有这么超长的假期。从医生的责任谈到当前武汉疫情爆发,医生用生命拯救14亿人的10个感人故事,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齐飞武汉,以一身白衣、舍一己安危、守一方平安,我们向最美逆行者致敬。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在外奔波的劳动者,他们都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当我们要选择崇拜的对象,不要只看到光鲜靓丽的明星队伍,我们要看到像钟南山、李兰娟这样的院士,我们要看到像袁隆平、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我们要看到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两弹”元勋。当我们只贪图眼前的一时松散,可能会耗费了我们宝贵的青春,一事无成。而我们现在的勤奋、努力、学习、付出,可能现状会十分辛苦,但我们的人生可能由此而变得有意义,我们将来可能成长为一个有能量奉献的劳动者,这也是生命的价值。
        4抓住字词句篇,尊重语文本色,创设教学情境,学文学情学德
        语文教学的环节处处都是生命课堂生命教育情感教育。
        课例:三年级课文《盘古开天地》课文主题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怎么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通过文中两个句子创设情境,先请同学们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然后全体起立,请同学们把自己当做盘古,一起来表演。抡起、猛劈,天地要合拢了,快顶着、踩着、把双手举起来使劲往上撑着天,双脚使劲往下踏着地,坚持这个动作拉伸身体不许放松,一分多钟后,学生就会累得坐了下去。在创设情境的动作表演中学生体会到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与不易,感受到盘古给累倒了。再通过老师深情朗读示范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喜悦朗读看山川巨变,悲伤朗读看盘古消失,从体会变化的层面到体会无私奉献的层面。配合课件展示,孩子们体会到盘古不在了消失了,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因为他为人类创造了万物牺牲了自己。这样自然的引到了我们课文的主题无私奉献,盘古虽死犹生,用生命创造了永恒。无私奉献的盘古让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怀念、喜爱、赞美、感恩、尊崇,带着这样的体会朗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就会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文章的领会更加深入,情感得到升华,德育悄悄渗透。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也不仅仅是开展阅读提升写作交际能力,学文就是学做人,学文就是学公德,学文就是学文明,学文就是学美德,让德育的光在文字中闪动,让语文的美在心灵中徜徉……。
        参考文献:
        [1]缪璐.让小学语文课堂洒满德育的阳光[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2).
        [2]陈秀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存阅刊,2018(6).
        [3]熊跃贵.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 (小学 ),201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