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立德树人策略刍议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吕军峰
[导读] 在现代教育中,核心素养教育备受关注,同时,德育教育也获得重视,

        吕军峰
        娄烦县教育科技局 山西娄烦 030300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核心素养教育备受关注,同时,德育教育也获得重视,要求教师完成立德树人式教育。在小学,学生处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培养期,而语文教材,也蕴含了大量德育元素,有利于教师立德树人活动的开展。本文分析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及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探索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师立德树人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引言: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核心素养教育成为了学科教学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播,也要基于教学活动,对学生做好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道德教育备受关注的现阶段,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非常关键,因此,需要更多教师秉承立德树人的原则,做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课堂不但成为学生获取学科知识、锻炼综合能力的课堂,也成为吸收优秀文化,培养正确道德观的课堂。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及立德树人教育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教育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中,需要具备,和社会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全部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总和[1]。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但对语文教育起着推动作用,也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成长十分关键。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下,学生可以提高自主学习及思考的能力,成长为可以独立学习、独立探索的人才。受核心素养教育影响,语文教学可以改变为成绩提高的传统教学目标,让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最终自然而然提升成绩的教学。
        (二)立德树人教育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属于教育之首,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其中“德”的发展,便需要学生接受德育教育[2]。在传统教学中,更多教师对学科教育十分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最终无法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起到育人先育德的教育效果。在立德树人教育中,语文教师可以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尊重立德树人在语文教学内的重要地位,了解它对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让语文教学真正获得改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立德树人的教学策略
        (一)以阅读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得学生突出人格魅力,需要教师融合学生个性特点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对知识掌握的活动中,领悟做人真谛[3]。各教师应该对人本教育的理念贯彻落实,将引导学生发展的重任肩负起来,促使各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培养自身道德素养。教师应该对学生亲身引导,对文章关键内容进行结合,再往课外阅读延伸,对学生的学习视野进行拓展。教师也要针对教材内的文学作品,尝试引导学生构建正确是非观,使其借助阅读,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以《揠苗助长》为例,它是部编版教材内的一篇经典寓言故事,对本故事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思想,使其获得一定的人生感悟,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核心素养教育下,阅读教学的进行,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自主阅读,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把握阅读的关键,而在学生对阅读关键的探索中,他们自然而然可以领悟其中的德育思想,完成德育渗透教育,达成教师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探讨“农夫的行为给我们哪些启示?你通过阅读学习到了什么?”等问题,各个学生即使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教师要做好及时引导及总结,启发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以教材拓展渗透爱国教育
        在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教育中,爱国教育都属于一个关键,也是语文教育的关键。在年龄限制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心智、身心还不够完善,核心素养较为缺乏。而针对学生问题,各教师应该在授课时,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教材内爱国情怀。在语文教材内,值得学生了解及歌颂的人物事迹十分丰富,在前人们的努力下,才有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最终生成了我们的民族自信。

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爱国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在教学时积极融入爱国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正确的观念。
        以《传统节日》为例,它属于低年级的一篇文章,为学生描绘了我国丰富的节日文化,展示了绚烂的节日画卷。而我国的节日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对节日文化的了解,可以提升文化自信,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在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拓展丰富的传统节日知识,或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信息搜集,了解常见传统文化、家乡特色文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其核心素养提供了发展渠道,而他们的学习行为本身,也是了解我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过程,也让立德树人的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三)以写作教学渗透德育思想
        在小学阶段,写作练习不但是发展学生运用能力、逻辑思维的活动,也可以成为践行立德树人的关键渠道。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其对写作素材做好积累,并重视学生的情感渗透,促使学生能在写作时,了解更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不仅要为学生的写作做好指导,指导其写作思路及手法,也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了解人和人的关系,使其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思想。
        以“习作:写日记”为例,在小学,写日记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式。而在初次接触日记时,更多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了解该如何完成日记。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使其观察和父母、亲人的日常相处,基于“家庭生活”的主题,尝试完成写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通过观察积累素材,再尝试写作”的写作方式,学生在实践此方式时,需要观察生活,挑选最恰当的事件为素材,经过个人的写作手法运用,使其变成一篇优秀的日记。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但锻炼了写作能力,实现了核心素养培养,也通过对家庭生活的观察,了解了家长的辛苦及努力,实现“孝”的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以趣味活动渗透德育品质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不但担任着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责任,也需要担任激发学生兴趣的责任,借此让人才培养更为顺利,让语文教学得到优化。在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要对德育渗透充分关注,对教育规范严格落实,对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尝试教学方式的创新,确保德育渗透的工作更为科学。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需要主动,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型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的思考及交流,再领会语文及道德品质的魅力,实现情感体验的丰富,提高教学的效果。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教学中,传统教学的方式存在限制,学生的能力发展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组织趣味活动,借助学生对活动的了解、参与及感悟,实现其核心素养、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其变成小蝌蚪、青蛙妈妈等角色,引导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故事所体现出的道理及思想。故事演绎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兴趣,并提升其对教材的理解。在活动演绎中,学生通过对“多个动物表示他们不是小蝌蚪的妈妈”的了解,可以产生“做人不能撒谎,应该帮助弱小”等想法,完成德育教育。
        结束语:在小学阶段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素养宛若白纸,需要教育事业的及时引导,确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道德观的树立。而在核心素养下,立德树人的工作也需要教师重视,确保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协调统一,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及全面发展的优质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基于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尝试对教学方式做好改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确保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培养综合能力,发展道德观及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沈在梅.刍议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2019(10):118-119.
        [2]何珊珊.刍议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读天下(综合),2018(3):52-52.
        [3]常红磊.语文核心素养下立德树人策略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000(007):P.125-127.
        作者简介:吕军峰,1973年11月,男,汉族,籍贯山西娄烦,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教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