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梅
四川省广元市 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 628400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受新课改影响,我国众多初中语文教师尝试创新、优化、调整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仍未达到理想状态。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分析入手,探讨如何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以期为更多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持续深入,初中语文教师有意提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在语文教学的课时中阅读教学课时所占比重较小,仍有部分语文教师无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以至于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选择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
1 有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此才能够为学生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阅读是组成初中语文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学中如果缺失了阅读教学,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并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等其他模块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有效开展阅读教学,则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时,切入点可以确定为阅读教学,以此来对其他教学模块映射,确保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2.1 教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就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想要将其有效性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理念,对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有非常必要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自身掌握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应将更多的阅读机会和阅读时间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悉教材、熟悉课文,确保他们保持良好状态开展阅读活动。
2.2 实施多元化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在现代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想要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已然不能够再采取机械式教学法,否则将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丧失语文阅读兴趣。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积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便能够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就当前初中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情况来看,在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时初中语文教师可尝试引入多媒体教学法。比如在慕课平台上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收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关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然后在课堂上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教学拓展,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的同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以此来达到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切实提高的目的。
2.3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将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以便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以便在开展阅读教学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次,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应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向学生传递友善信号,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摆脱其他学习影响因素,更便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为其语文学习潜能的充分挖掘提供保障。最后,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有机结合实践与理论,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思考。比如在学生做阅读题时,初中语文教师不应拘泥于固定答案为学生讲解,可尝试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锻炼他们表达能力的同时将其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切实提高。
2.4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想要将阅读教学有效性切实提高,可尝试应用合作探究学习法。初中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本阅读,让他们思考解答阅读题,各抒己见的同时进行整理综合,从而将新的见解得出,帮助他们开拓学习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合理分组,避免小组内某个成员掌握完全主导地位、其他成员的意见根本无法被采纳的情况出现。
结语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尝试改善阅读教学情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需提高教学有效性。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建议语文教师采取实施多元化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等措施,来达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秋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中). 2019(06)
[2]胡霞.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