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洁
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深度学习就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和策略,通过构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培育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深度表达的欲望和能力,在问题引领下,以丰富的、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在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体现新课标理念。
学校天然就是一个社群,如师与师之间的教研社群,班与班之间的班际社群,班级内部的学生社群,小组与小组社群,小组内部社群,兴趣社团社群等。这些社群建立多元交互沟通形式,使社群中的生命被看见、被认可,促使人人参与、人人成长。通过打通学习、实践、迁移壁垒,完成以“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为样态的闭环式良性递进形态,开发深度学习新途径。2020年初突发疫情,全国大中小学生蜗居在家,“停课不停学”。新兴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必然带来机遇与挑战,“网课”学习中的困难正是我们研究的空白点、突破点,缺乏情景、缺少互动、时空相隔等网课的天然短板完全可以利用以互联网为主阵地的社群弥补,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同伴、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参与并进行陪伴性评价,组成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学习共同体,形成教育合力。
社群学习强调“倾听文化”,迫使我们每个人在增强表达力、发展同理心、增强社会性、兼容并包的同时,主动学习、照见自我、开阔视野、树立信念、学会合作,体验大数据时代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把思维推向更深处。语文学科包罗万象,线上+线下的社群学习形式,必然要求教师深度研读文本,强化知识整合,注重单元编排,以主问题为中心统筹设计课上活动、课下任务,以多元视角设计持续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优秀镜像,赋予行为意义,为深度学习提供可能性。
学习社群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的原始人祖先围坐在火堆旁讨论捕捉猎物的技巧,就可以被认为是学习社群的雏形。2014年9月初,中国银联支付学院的付伟院长在一次论坛上分享了“社群学习”的理念,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他说,参与社群学习的人,不一定每天都在一起学习、工作,但由于发现了相互作用的价值,他们聚集在一起分享信息、交流思想、互提建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各自的情境、追求与需要;思考共同的事项,探究各种想法,互相回应和反馈。这些人既可能创造出工具、标准、通用的设计、手册和其他文件,也可能只是彼此欣赏,对彼此的见解心领神会。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价值让大家非正式地组合在一起。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有效促进工作上,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大家甚至能形成共同的身份感,从而形成“学习社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国内很多中小学学校为打造一支顺应时代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搭建起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这种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一种具有共同愿景与价值追求,以合作学习与探究方式进行的持续性和终身性学习共同体,具有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有效转化、激发中小学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维与能力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品质与素养等价值追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行动研究等方式来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建设。笔者认为名师工作室就属于专业学习社群的范畴。上述学习社群概念和主张虽然说法不一,但是都关注了学习社群给学习者带来的能力的提高。
所谓学习社群就是这样一种环境:有一个固定时间,组织群内成员学习新知,温习旧知,提升能力和素养;通过多轮驱动,协作共享,相互支撑,达到人人发展;有目标,有机制,有互动,有挑战,互惠成长。社群内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为学习本身和社群的整体利益负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笔者认为学习社群就是指通过教师设计和运营,来自同一班级的一群学生或同学科的语文教师或同一个班级的家长基于共同的学习任务,有组织、交互式地发生群体学习行为的一种学习模式。它的内涵是以强带弱、以好带差、一人带众,它强自主、强分享、强合作、强总结。这里所说的学习社群具有共同学习目标、开放自主、协同合作、持续改进、实践检验的特点。其中,学习社群的共同希望与目标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学习动机为导向,经验告诉我们,中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转化为无限的学习动力,对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自我主动和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将学习到的新知识与自我认知结构产生意义建构,在新的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以达到问题解决,并且时常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总结和反思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是相对应浅层学习而言的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它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本课题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以学生应获得的“深度学力”为出发点,最大化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构建有效的学习社群,加强教师对每个步骤的正确指导,探寻可以真正形成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关于社群,相关资料给出了鲜明的定义:“有共同爱好、需求的人组成的群体,有内容、有互动,由多种形式组成。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提升了营销和服务的深度,建立起了高效的会员体系,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归属感,为企业发展赋予新的驱动力。整个社群发展过程呈现中心化——去中心化——品牌意识化的趋势。校园教育产生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我们必须活在当下,教在未来。对比分析,课堂教学也要呈现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知识中心的发展趋势。因社群以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追求为基础协同合作,在大单元和主问题设计下,由“人”到“众”,由“独创”到“众创”,有一人“布道”到众人“取经”,更容易把学习推向深处,发展社群成员的深度思维力、学习力。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立足课堂,以教室内外为空间分割点,向着语文知识和实践活动两大方向,构建语文深度学习共同体交流合作社群,发展学生线下学习新样态;2.以语文学科教学为核心,形成教研社群,在深度研讨中,发展教师线上、线下多维交流、协同合作、共同进步的成长共同体;3.以问题为核心,基于学生学习的真实需求,建立个体学习+团队共创的深度学习新形式,用社群力量营造班级整体学习生态;4.以人为本,以社群为路径,在深度学习中实现师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我们打通课堂小组合作与社群运营方式,探索教室内语文课堂机制和规则,发展学生深度学习力,寻找社群运营和项目学习共通点,发掘教室外综合性深度学习新途径,链接家长、教师、学生,基于现实需求,探索建立线上小组社群,组组联合社群,线上班委社群,线上家长交流社群等组织,开创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学习新形式。
我们希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实践学习社群的构建策略,让学习社群在语文课堂广泛应用,用学习社群的力量营造语文学习生态,让深度学习真正进入初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