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第30期   作者:贾倩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改革大潮的猛烈冲击。
        贾倩
        黑龙江省嫩江市墨尔根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改革大潮的猛烈冲击。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摆在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快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革课堂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摆脱应试教育束缚,为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传统的教学强调在既定的目标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即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去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与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考试。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样一来便局限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能力,教师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理念,重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的思维要靠老师的点拨才能得以发挥。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取愉快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谅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自由、轻松、愉快,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担心学生没有掌握知识而进行过多的讲解,造成诵读不足,讲解过多的弊端。我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独立思考,仔细揣摩感知文意,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见解,40分钟的课堂,至少将25分钟的课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交流。
        比如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描写了那几种黄山奇石?它们‘奇’在哪里,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想要解决问题,有了学习的愿望。通过看图、读文,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接下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启发质疑,引导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疑是关键。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创新的关键所在。所以语文课也应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主,课堂中的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提问,另一种是学生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学生对某件事如果产生兴趣,就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可至废寝忘食的境界。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其思想意识中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而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说说“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妈妈,这几种妈妈做什么事情有什么办法吗?”学生通过听,看,想,说出课文中有三种植物妈妈,这三种植物妈妈让她的孩子去别处安家有办法。这时候可以趁机追问:“有什么办法呢?”学生势必会想:“是呀,植物又不会动,它们怎么离开自己的妈妈?”这样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可以不失时机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好,只要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的。”此时此际,学生迫切想学的心情就可想而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样。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学会有疑。例如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交流,从多方面发现、解决问题。无论课内课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莫定基础。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正确地论证了思维与学习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与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致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境界,使学生跃跃欲试,再加以适当的点拨,便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开启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创新的素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孩子的想象、联想是非常丰富的,超乎成人的想象范围。同时,乐于想象,善于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思维没有定势,他们的想象丰富而神奇。在语文课上,如果激活求异思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障碍,就会呈现出比课堂更为广阔的时空。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想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