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慧
宁波东弘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315600
摘要:混凝土裂缝一直是建筑工程备受关注的问题,关系到建筑工程后期的质量与安全。必须加大对裂缝的控制。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形成原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原因;控制对策
0前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建筑质量和材料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不管是采取的混凝土还是钢筋以及水泥等材料,均对于建筑企业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需要控制好整体质量。工程管理人员实施施工作业的前期阶段中,综合性探究各项影响因素,制定出完善对策解决各项问题,以此提升工程质量,促使建筑工程安全开展。
1、混凝土裂缝类型
1.1微观裂缝
对于裂缝来讲,并不是处于一直不发生变化状态的,其对于混凝土混凝土结构产生的影响也有着一些不同之处。对于微观裂缝来讲,尺寸非常小,人们用肉眼的话无法直接观察到,只有借助相关仪器设备才可以查看裂缝所在位置。一般情况下,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微观裂缝的概率极高,因为宽度非常小,因此微观裂缝对混凝土结构无法明显影响,不过需要注意的一方面是,混凝土本身承重不可以超出实际要求。在检测微观结构期间,主要是采取超声波探测仪,应用该项设备可以明确掌握微观裂缝产生位置以及大小程度等,而且渗水也是应用极为普遍的一项观测方法,和超声波探测仪相比较来看,除了成本非常低之外,同时操作简便,效果极佳。
1.2表面裂缝
在混凝土施工期间,表面裂缝是经常出现的一项裂缝,该项裂缝是混凝土结构趋于硬化逐渐成型以后出现。这是因为在该项环节内,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非常快,混凝土内部以及外部之间有着较大的温差。和以往论述的微观裂缝相比较来看,表面裂缝造成的危害性更高,如果发生了表面裂缝现象以后,将会使空气内氧气和其他有着酸碱度的物质渗入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材料覆盖中的钢筋相互接触,形成其他物质,对钢筋产生不良腐蚀,难以确保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从中看出,钢筋在建筑工程中起着极高的作用,一旦功能被限制以后,将不利于增强建筑稳固性。
2、对于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2.1温度应力
对于温度应力引起的混凝土裂缝现象,大体上表现为两方面,分别是约束应力以及自生应力。
表一 约束应力和自生应力分析
温度应力类型 约束应力 自生应力
主要形成因素 外界对墙体结构或者是全部边界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内部温度处于分布不平衡现象,进而使墙体结构被约束。
在混凝土内部包含了大量的水泥,当水泥形成水化反应以后,将会散发很多的特亮,加剧内部温度提升速度。而外部温度则是一直处于恒温状态,内部和外部形成了较大的温差,这是产生温度应力的根本。温度应力大小程度和内外温差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所以导致混凝土裂缝出现。
2.2塑性收缩裂缝
受碳化和水花作用的影响,混凝土硬化程度伴随着体积的变化而改变,处于正常状态下体积大约缩小0.06%,当出现了收缩不均匀现象以后,裂缝出现概率增高,特别是从混凝土浇筑到硬化时,水分从表面逐渐散发,蒸发速度太快的情况下,混凝土内外部收缩速度发生差别,从而增加了塑性收缩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在施工期间,产生塑性收缩裂缝的因素表现为两点。第一,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当遇到大风以及温度较高时在,混凝土水分流失速度加快,裂缝形成。第二,没有制定完善的养护措施,同时也没有及时采取保湿措施,导致混凝土表面水分补充不到位,形成了塑性收缩裂缝。
2.3没有合理设置混凝土结构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作业开展期间,需要合理配置混凝土结构,规范性设计,以此提升施工有效性,增强质量,不然的话将会产生质量隐患,出现裂缝现象。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设计人员在施工前期阶段中并没有结合周围地理以及施工环境实施勘察对比工作,环境掌握不到位,进而使得施工问题出现。不管是设计还是施工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勘察,认识到地基情况,分析差异性,不过实际施工期间由于混凝土结构设施不合理,不均匀沉降普遍存在,所以无法确保混凝土施工作业稳序开展,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自然裂缝现象。
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问题解决对策
3.1对温度进行合理控制
不算是城市还是农村中,早上以及晚上的温度都有着明显差别,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冷热交替现象,直接影响了混凝土建筑性能,甚至室内外温度差也会增加混凝土裂缝现象出现概率。基于此,实施工程建设工作期间,需要制定出完善的对策解决问题,避免因为受温度影响而产生裂缝,从而影响到混凝土施工作业稳定开展。企业实施施工作业期间,密切关注温度情况,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出完善措施,将室内外温度差别控制在合理范围中。而且要想降低温度,还可以应用浇筑方式,使混凝土处于目前条件下快速成型,为混凝土施工提供良好条件。当某项区域内温度非常高时,应用喷洒和阳光遮挡方式降低材料温度,使用冷凝管加以浇筑,以免受到气候变化因素的干扰。
3.2对外加剂进行有效应用
首先,混凝土内包含了非常多的毛细孔道,在水分散发以后,从毛细管内形成了毛细管张力,基于毛细管张力作用下,混凝土产生干缩变形问题,而采取延伸毛细孔径方式可以使毛细管表面张力降低。混凝土产生收缩现象以后,水灰比是一项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减水剂进行有效应用,能够起到良好效果。
其次,水泥使用数量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率的基本因素,在确保混凝土有着良好强度的基础上添加相应比例的建水泥,同时增设骨料用料对体积加以补充以及完善。
最后,使用减水剂对水泥浆稠度进行改进,将混凝土沁水现象控制在合理范围中,以免混凝土产生不良的收缩变形问题,增强水泥浆和骨料之间的粘合力,从而强化混凝土的抗裂效果。在收缩期间,拉应力对于混凝土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混凝土抗拉强度相互比较看出,在拉应力处于非常大状态的情况下,将会增加裂缝出现概率。所以,合理应用外加剂有利于增强密实程度,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力,对混凝土产生良好的缓凝效果,避免水泥出现水化放热状态。当水泥长时间处于不凝现象时,也可以避免塑性收缩裂缝的发生。
3.3创新以及改进浇筑振捣技术
当进行浇筑期间,需要采取分段定点、循序渐进以及落层浇筑等方式,经由自然流淌形成相关坡度,以此和泵送工艺相符合,提升泵书水平,保障下层混凝土浇筑时间和初凝时间相一致。在振捣期间,实施二次振捣以及二次抹压工艺,二次振捣方式的作用极高,既能够避免发生塑性裂缝,同时还可以将裂缝现象彻底消除,强化混凝土钢筋的粘结强度。而且二次振捣时长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是将振捣棒振实以后的拔出的混凝土面现象当成一项标准依据,在混凝土浇筑到设计标高以后进行抹平处理,处于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抹压,从而规避混凝土裂缝的发生。针对于建筑施工期间的进度也必须动态性控制,将增强质量放在第一位,解决质量和进度之间的不协调性,从而促使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作业安全开展。
4、结语
在建筑工程开展期间,混凝土有着极高的作用。当前阶段,伴随着建筑领域运行进程的加快,混凝土材料类型以及数量逐渐提升,混凝土质量的得不到保障加剧了安全隐患出现,所以,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力度,在降低裂缝质量出现概率的基础上确保工程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叶伟.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门窗,2019(23):47+50.
[2]马洪越.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33):87.
[3]董义.简析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9(2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