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陈德强
[导读] 摘要:随着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人口与资源并称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生态恢复工作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水土流失被确定为头号环境问题是诱发生态恶化的首要根源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水土保持事业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来抓并在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
        鄄城黄河河务局  山东鄄城  274600
        摘要:随着全球规模的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人口与资源并称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问题生态恢复工作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水土流失被确定为头号环境问题是诱发生态恶化的首要根源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水土保持事业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来抓并在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工程建设;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前言
        与他国不同,我国虽然水资源总有用量排在世界前列,但却是水资源缺乏最严重的国度。归根结底都与水资源分布不均、不合理使用等存在相关性,部分地区连年干旱,而有的地区又受洪涝危害,形成我国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匹配的基本国情。因此,结合我国国情,根据水资源现状,探究一套切实可行的水资源节约方案意义重大。
        2、小流域水资源分析研究
        目前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基本上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大流域为骨干、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模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为其主要目的.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2.5%,水资源不足是植物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有限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将长期制约着广大缺水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就长期来说,自然降水是流域水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水土保持植物的成活率、保存率及地表植被恢复程度。降水量主要受所在区域的经纬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大范围气候环境的制约.目前,利用人工增雨技术可以实现区域上空云水资源的开发,增加降水量。
        同过去相比较,虽然现在的人工增雨作业成本较高,技术并不完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在未来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中,可考虑适当引入此项技术,增加降水量,这对于保护水土保持工作成果、加快生态植被建设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流域内的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在干旱地区,土壤蒸发及植物散发为主要的水分流失形式。经调查分析认为,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的地区,土壤水分多数年份内得不到补偿,常常处于水分亏缺状态,这正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也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经常忽视的一大问题。减少表层土壤的无效蒸发,降低高耗水植物的种植面积,是解决流域内水量相对不足的有效途径。流域地面及地下蓄水变化量,是衡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水资源的循环性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大气降水对水资源的补给量却是有限的。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一般不宜动用地表、地下水储量。地下水资源只有在一定限度内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近年来,由于北方地区连年的干旱,各地纷纷以超采地下水来缓解旱情,饮鸩止渴,破坏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等诸多恶果。流域蓄水量的利用必须坚持可持续的观点,开采和保护并重,合理利用水资源。径流量的大小及变化过程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气象因素,主要是降雨和蒸发;二是流域下垫面因素,包括流域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特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表径流多是由汛期暴雨形成的超渗产流汇集而成,在没有拦蓄工程的情况下携带冲蚀土壤涌入河道,不但减小了流域内可用水量、造成土壤侵蚀,还将导致下游河床抬高、加重了防洪负担。拦蓄地表径流,不但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增高地下水位,而且能增加流域蓄水总量,为生产、生活及生态建设服务。跨流域调水虽是一项投资大、涉及因素多的复杂工程,但对于水资源匮乏地区仍不失为一条增加水量的有效途径。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水土保持建设的措施
        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把水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根据水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确定治理措施,选择适生植物。就我国现实经济水平和生产力状况而言,为了能在短期内治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使环境日益改善,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从开源节流的原则出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把开发降雨资源、减少蒸发量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合理开采地下水,适当运用先进的节水措施。
        3.1雨水开发利用措施
        实践证明,凡有效降雨在250mm以上的地区,都可以开发雨水资源。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降雨为大部分植物措施的主要水分来源,也是决定水土保持工作在改善生态、增加植被方面作用的关键。在干旱缺水地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一是坡面工程整地与植物配套结合的利用方法。广泛用于我国北方地区小流域治理的水平槽、竹节壕、鱼鳞坑等坡面整地工程,是以当地自然地貌特点为措施选择条件,以能拦蓄一定频率下的最大暴雨量为设计依据,在保证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可有效拦蓄降水,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提高配套植物的存活率及生长速度。二是拦截地表径流的方法。包括谷坊、塘坝、小水库等沟道蓄水工程,不但减少了泥沙下泄,保护了降水资源,而且补充了地下水,为植树种草及农业生产提供了水源。三是蓄存降雨的方法。以水窖、旱井等蓄水工程为主要利用形式,根据蓄水量的大小及当地径流、入渗等特征值,综合确定出集流场地的面积、位置,并通过合理排蓄的运用方式贮水,实现高储高用、以丰补歉、节省能源的目的。
        3.2减少蒸发措施
        流域蒸发是区域水量损失的重要途径。减少蒸发,也就相对地增加了可利用水量。长期处于干旱气候条件的地区,地下潜水位远低于普通植物可吸收深度,植物在表层土壤水分大量蒸发的惰况下,常处于水分亏缺状态,生长受阻甚至枯萎。减少流域蒸发量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得以实现:一是减少裸露土壤的无效蒸发,包括采用地膜覆盖、作物残茬覆盖等措施来截断土壤蒸发途径;二是减少植物的有效散发,主要以种植低耗水量植物的方式来实现,在流域内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作物品种结构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问题,树立长期、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观念,逐步调减耗水量大的作物和品种,扩大节水型、耐旱型的作物和品种面积。
        3.3地下水开采措施
        地下水资源包括潜水资源和承压水资源。承压水资源的补给较复杂,难以恢复,一般不宜动用.潜水的开采比较容易,在保证补给水量的情况下,以多年平均利用量不能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为标准,确定出本流域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并以此为依据布设井群,合理抽取地下水用于流域,决不可盲目开采,否则将造成地下水量日益减少,最终会无水可采。
        3.4流域小型节水措施
        由于流域可用水量是有限的,只有辅以高效的节水措施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潜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配备价格较高的喷灌、滴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设备,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通过一些投入相对较低的方法实现节水。
        4、结语
        我国水资源的匮乏现状,不仅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相关, 同时也与我国特殊国情相关。 我国水资源分布与年降雨相关,且存在一定时间、空间、地理特性;简单来说,即指某一时节、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超过干旱地域全年降雨量;导致部分地区连年干旱,而有的地区、省份则年年受洪涝危害;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同时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有效的水资源治理尤为重要。只有从多方面开展水资源治理工作,强化国民意识,才可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建设。
        参考文献
        [1]徐萍,王美青,卫新,等.“五水共治”背景下浙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路径与对策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8):1329-1333.
        [2]岳金桂,游海霞.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水利经济,2016,34(3):4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