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市场萎缩背景下增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2月   作者:桂玉 夏庆宇
[导读] 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多办企业。私营、外资企业,是政府可以加以扶持但不可以直接开办的;政府能办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开办国有企业,需要资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怎么办企业?答案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办集体企业。政府把招商引资的精力,转到发动群众办集体企业上,这就是工作重心由“向外”转为“向内”。这种转变,是形势所需,也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办集体企业,难在想不想、敢不敢、会不会开展群众工作。

河南郑州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桂玉  夏庆宇   451191

【摘要】发展经济的关键,在于多办企业。私营、外资企业是政府可以加以扶持但不可以直接开办的;政府能办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开办国有企业,需要资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怎么办企业?答案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开办集体企业。政府把招商引资的精力,转到发动群众办集体企业上这就是工作重心由“向外”转为“向内”。这种转变,是形势所需,也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办集体企业,难在想不想、敢不敢、会不会开展群众工作。
【关键词】内循环;经济;企业;人口;组织;人力资源
        一、增强内循环,应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
        (一)只有增强内循环,才能增强我国的盈利能力
        当前一些比较流行的认识,使一些干部忽视了“增强经济的内循环”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引进外资企业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应当意识到:外资企业增多并不等于中国的盈利能力增强,并不一定能给中国带来除人员工资、在中国的采购成本、税收之外经济收益;如果中国没有一批有盈利能力的企业,那么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反而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劣势。这是因为:只有中国人民购买中国企业的商品,才能为本国企业带来盈利。如果中国人民的经济需求由本国企业满足而非由外国企业满足,那么中国企业自然会实现良好发展;本国企业发展得好,就会为本国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良性的内循环。因此,形成中国经济的内循环是重要的。当然,中国如果能够拥有更多的可以从外国盈利的企业,则更加理想。
        (二)只有增强内循环,才能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
        长期以来,一些干部将发展本地经济等同于吸引外资、拉投资、拉项目,在眼光向外的同时忽视了眼光向内。近年来,许多外资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等国,这证明外资一旦无利可图,就会不顾情面地撤走。
        另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曾取得突出的成绩。但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市场明显萎缩。2020年,海外市场进一步萎缩,目前许多外向型企业已遭遇经营困难可以肯定:国外市场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处于不振状态。这表明:外部市场是靠不住的,因为市场的波动并不是人力能控制的。[1]
        中国内部的经济系统,是处于我国有效控制范围之内的,因此可以极大地避免各种不受控制的因素带来的风险。如果中国经济主要以内循环为主,就不会因外循环系统的变化受到重大冲击。
        (三)只有增强内循环,才能避免我国经济资源的流失
        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1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369.1亿美元,流量规模仅次于日本(2266.5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2.2万亿美元,次于美国(7.7万亿美元)和荷兰(2.6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三。这些投资如果能够留在国内,则相应会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投资并未注入内循环系统。如果我国国内的投资机会增多、内循环系统顺畅,则我国资本外流的情况一定会减少。
        我国还存在人力资源流失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才流失。第二,劳动力流失。第三,人口流失。每年都有大量中国人才和劳动力流出本国,为其他国家的建设献计出力。 第四,人口未充分参与经济发展。除存在失业现象外,由于人口多、岗位少,有一些已就业者在事实上处于半失业状态中。所谓“半失业”,是指岗位劳动强度低、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不饱满,因此收入不高,这种工作状态使相关人员仅能解决生存问题,无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无法将自己的全部劳动能力发挥出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里涉及的问题是:我国如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总之,现状是:中国不缺劳动力和人才,但缺工作机会特别是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中国的很多人才、劳动力在为外国工作,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中国能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工作机会,如果我国的劳动力能够留在本国创造经济价值并更充分地参与经济活动,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加强劲。工作岗位,主要由企业提供,企业的生存则依赖于本国人民对本国企业的产品的支持,因此增强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十分必要。
        (四)只有增强内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河南人口中蕴藏的经济潜力未得到充分开发,河南的人口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点突出反映在两方面:
        第一,我国人均GDP与经济总量不相称。
        2019年,中国人均GDP居全世界第70位,而GDP总量居全世界第2位,这两个排名极不相称。这反映出:目前中国GDP居全世界第2位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个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人口较多。如果中国的人口减少,那么按照现有的人均GDP水平,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将进一步下滑。
        人均GDP排名居于全世界中游,说明中国人民个人的经济能力在全世界并不居于前列说明中国人民的个人经济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提升中国人民的经济能力,使中国人民个人的经济能力能够与发达国家人口接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使中国的人均GDP提高,则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的排名将显著提高。将人民组织到经济建设中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中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与人口规模不相称。
        中国人口规模居全世界第1位。从理论上讲,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应当是该地区的人口的经济需求的体现。人口多则经济需求大,经济需求大则经济总量自然大。假设全世界人口的经济需求及其实现程度是相同的,那么中国在全世界的经济排名应该与中国的人口排名相同,中国应该是世界第1经济大省。
        然而事实是:目前中国GDP居全世界第2位,3亿人口的美国超过了中国。这同样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的经济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中国人口中蕴藏的经济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中国的人口优势未被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在经济方面的活跃程度未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如果增强了经济的内循环,那么中国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当然,外循环也是应当予以重视的,但一味重视吸引外资而忽视挖掘本地自身的经济潜力,就会陷入舍本逐末的状态之中。
        二、关于增强河南省经济内循环的思考和建议
        所谓“增强经济内循环”,其本质是明确这样一种工作目标:努力实现中国人民的经济需求尽可能由本国企业来满足,减少中国人民对外国企业的依赖。有关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增强、顺畅省内流通体系。
        消除国内的经济壁垒,加强本国内的资本、商品、人员流通,形成低成本、高效便捷的省内流通系统和强大的流通能力。
        第二,进一步充分开发本国资源。
        发现未被开发的资源,开发此前未能开放利用的资源,如自然资源(例如旅游资源)、各种变成经济项目的经济资源(例如合作潜力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
        第三,强化中国经济的供给侧。
        我国经济在供给侧是具备优势的,优势是由人口众多、消费需求旺这一特点形成的。在供给侧,中国应当积极建立更多的企业,实现更普遍地自主供给,从而增强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简单来说,目前中国人民的很多消费品是从外国采购的,我国能不能更多地自主制造有关消费品,从而减少本国的消费能力的外流呢?[2]
        总之,我国在开发本国的人力资源、孵化和培育本土企业、优化内部市场环境、发展薄弱产业、投资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提升教育水平、构筑内部流通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多内部潜力可挖。
        有关具体建议是:
        (一)针对新形势,及时调整经济工作的重心,将经济政策的重心从“向外寻求经济发展的动力”转为“向内挖潜”,重视发现、开发中国自身蕴藏的经济潜力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与2020年之前相比,我国的宏观经济战略应该从“目光向外”转向“目光向内”,应从构建外循环为主转向构建内循环为主,应苦练内功,把中国的盈利能力增强,应更加注重从本国内部寻找经济发展的动力,依靠中国人口规模的优势形成世界一流的内循环系统。
        (二)尽力做多本省企业,在此基础上努力增强本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增强中国的盈利能力
        中国的盈利能力,主要由此而来:第一,我国应拥有比此前更多的企业。第二,我国企业应比此前更加有能力赢得本省消费者的青睐、更加有能力捍卫本地市场。第三,在此基础上我国企业要比此前更有能力从国外盈利。
        (三)努力将我国的人口大国的特点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应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在此过程中各级党政机关应加强对群众的组织和引导,将本国人口更充分地引导到经济活动中来,特别是将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中的劳动力组织到我国经济建设中来
        在挖掘我国内部的经济潜力时,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充分开发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使本土人力资源由潜在资源切实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人口是一种资源,如果开发得当,能够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巨大价值。
        人口多,不意味着经济一定好。因为如果人口不能有效参与经济活动,那么人口就不可能对经济做出贡献。目前我国人口并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潜力,这是我国的经济排名与人口排名不相称的原因。要想使人口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两个途径。一是让人口自主地在经济中发挥作用。


二是由外力将人口组织起来,让零散的个人组成强大的经济集体。前一个途径,主要靠个人,政府只能间接地引导。后一个途径,才是政府可以开展工作的,但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已习惯于依靠市场来解决就业问题,也就是让辖区居民自主就业或创业,让企业在市场中自主雇佣劳动力。但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第一,这种做法忽视“政府直接组织和引导群众参与经济建设”这项工作。在解决群众就业问题上,多一方参与,就会多一份就业机会。“单纯靠社会力量、市场力量解决就业问题,而党委、政府、干部不能直接组织群众就业”,是一种认识误区。“单纯依靠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解决就业问题,而政府不能大力新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一种认识误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有权利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应当有权利直接组织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就业。第二,在我国多数地区,群众并不排斥政府帮助自己就业,相反,很多群众渴望政府直接出面组织生产经营实体、帮助自己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主要依靠当地人民个人在市场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创业干事,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但这个办法在我国不可能完全行得通,因为内陆省份人民的特点与广东、福建等地区人民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广东、福建等地区的人口的自主创业的意愿很强,很多人不用政府组织就能够自主地采取行动、追求利润;与此相应,广东、福建等地区的商人、个体户不希望受到政府的约束,他们认为政府的干预越少越好。而在很多内陆省份,尽管有一部分个人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和能力,但相当数量的人口并没有广东、浙江等地的人口那样明显的自主创业的意愿或能力,他们并不排斥政府在经济领域对他们进行组织和引导。所以广东、浙江等东南省份的一些经验是很多内陆省份在短期内学不来的,这与民风、民俗有关,移风易俗不是容易的事。
        总之,中国要想使人民充分地参与到经济建设、减少“部分人口处于失业、半失业、非充分就业状态”的现象,除了应鼓励人民自主创业之外,还应该允许各级党政部门切实参与经济建设,切实加强对劳动力的组织,充分将群众组织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中来。[3]
        各级政府在传统上采取的“加强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措施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是一种间接的办法,尽管利于促进就业,但各级政府的工作力度可以比以往更直接、更大胆一些,政府不必对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开办企业、直接组织群众就业有顾虑,因为政府的目的是好的,是实现充分开发我国人力资源。
        (四)政府应大力建立、发展公有制企业。应破除不敢建立、发展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观念。在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应当将‘成功地建立、发展本地区的国有或集体企业”,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政绩。因为国有、集体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将切实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要想将人口组织起来、将劳动力组织到经济建设中来,可以依靠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公有制企业。但政府无权直接对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下达就业指标,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我国应该重视发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作用。有条件的政府应大胆地开办国有企业;在政府没有能力开办国有企业的地区,政府可以鼓励、帮助、引导民间成立集体企业(包括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如果我国能增加一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则这些企业将实实在在地提振中国经济;这方面的工作,是政府能够做的,但前提是必须突破思想上的顾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政府部门将工作重点放在吸引外资企业、鼓励私营企业发展上,对新增新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所顾忌。应当认识到:中央的政策一贯是“两条腿走路”即在鼓励私营、外资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主张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中央从未规定各级政府应限制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2020年8月,《求是》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们也要十分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除了有条件的政府可以自主开办国有企业之外,应突出重视集体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曾异军突起,许多乡镇企业就是农村集体企业。在外循环不稳的时代,应当积极促使集体企业实现第二轮异军突起。其原因是:第一,人民群众有创业的意愿。但如果一家一户搞创业,因为规模小因此抗风险能力低,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的人民团结起来集体创业,则抗风险能力强,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第二,普通人创业并不容易,经验表明:成功的创业,往往在于有好的带头人。如果采取集体创业的形式,那么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带动一方人民,村委会、乡镇政府乃至县、区政府、市级政府各委办局等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成为本土企业的好的带头人。创业带头人不必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各级政府完全可以成为群众集体创业的指路人,在实质上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自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自然可以将更多人民组织到经济建设中来,自然可以使更多的人口变成经济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创造就业机会,就不能仅仅依靠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而应该鼓励各种合法企业的发展,有条件的政府应大胆建立更多国有企业,应通过组织牵头,引导各地区的群众建立一批集体企业,从而创造就业岗位,形成经济发展的动能。如果政府有创建本土企业的能力,就不能因为观念上的桎梏而束缚手脚、不敢去创建企业。
只有政府敢于大胆创建企业,才能切实利国利民,但必须注意克服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良倾向:
        第一,政府必须对国有、集体企业加强监管,确保国有、集体企业健康发展。但国有、集体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选择有办事能力、有干事热情、有责任意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情怀的企业负责人。因此在发展国有、集体经济时,要选择有能力、有热情的干部,更要选择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情怀的干部,只有这样的干部,才能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为政府和人民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为本地区的人民打造一块安身立命的港湾。
       第二,在各级政府引导、鼓励集体企业的建立的过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方面,政府在集体企业成立之前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果没有必要的引导,群众很难自发搞集体创业,政府只有把群众的创业意愿整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集体创业的契机;在集体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扮演监护者的角色,确保集体企业在正确方向上发展,帮助集体企业规避各种风险,但不能过多参与集体企业内部的管理,更不能对集体企业采取杀鸡取卵的错误做法。集体企业的起步不容易,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更不容易。
        另一方面,集体企业必须坚持群众自有、自治的原则。在建立、发展集体企业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要相信人民有智慧、有能力,要依靠人民自己发展自己——但前提是政府要适当发动群众、牵头整合民间资源。各级政府可以把招商引资的精力分出一些,用于组织本辖区的群众开几次会,让群众发言,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形成多数群众一致的意见,确定本地区的一两个项目,之后通过集资、集体管理,发展这一两个项目。这样的工作方式,难在开头,难在干部敢不敢干事创业,敢不敢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智慧。即便在群众讨论会上议不出结果、确定不了一两个项目,开这样的会,让辖区群众有个发言、交流的机会,也不一定是坏事。[4]
        第三,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任何时候,都会有反对者,关键在于争取多数群众。政府在号召建立集体企业时,要坚持自愿原则,不搞强迫命令。要尊重干部、群众的自主选择权,只由那些真正有意愿、有热情参与的干部、群众参与进来,不强迫其他人参与进来。
        第四,必须正确认识和防范市场风险。市场经济必然存在风险,国有、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有失败的风险。但应当认识到:不能因此就不敢于建立国有、集体企业。如果不去尝试,就永远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之前,政府对风险要有科学判断,使风险保持在可控制、可承受的范围内,避免有关风险影响政府形象。
        第五,要坚持同步鼓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原则。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要避免人为制造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对立情绪。
        (五)充分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的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可以变成切切实实的发展成就
        中国的内部潜能,主要孕育于群众之中。除了可以尝试引导群众集体办企业之外,还可以尝试引导群众集体办社会。例如,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有些人民密集地区缺乏高中,社会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很迫切,政府一时又没有资金投资兴办,那么当地政府可以尝试通过群众集资的形式办一所高中。由于群众的孩子要上学,因此有关群众就会有集资办学的热情,出资的群众一般不会像其他经济投资那样在意有关收益。类似的情况,都可以进行探索。前提是有关政府是否愿意出面牵头,是否愿意面对有关风险,是否敢于、乐于做群众工作。
        (六)重视内循环,是一种正确的发展思路,应该加强经济领域之外的一些领域的“内循环”
        内循环,主要指经济的内循环,但还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内循环,如果不再将思维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那么我国可以确定这样一个关于“增强内循环”的努力方向:本国人民的需求尽可能由本省的能力来满足,减少我国对外国的依赖。[5]例如应该重视以下工作:依靠我国的统筹和物力,确保我国在特殊时期的粮食安全、饮水用水安全,储备充足的防灾减灾物资,等等。又如应该明确一个努力方向:中国人民的教育、医疗需求等显著的需求,尽力由本国的力量来满足。因此我国应致力于为本国人民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医疗,避免中国人到外国花大价钱求学、求医。在这类领域,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总之,在国外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的时代,应该将寻找经济发展动力的重点从外部转向内部。中国内部的经济动力,来自于形成强有力的内循环,来自于增强本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自于建立更多的中国人自主的企业,来自于让我国人口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让我国人口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劳动能力和创造力、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关于如何发掘我国内部的经济动力、如何提高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还有许多工作思路可以考虑。本文提出具体的建议未必符合各地区的具体实际,但“发掘中国内部的经济发展动力”、“提高中国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这两个工作方向是值得重视的,本文的有关建议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贾吉明.国际贸易理论再探讨[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6(4):42-46.
[2]吕规.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J].当代经济,2016(26):34-35.
[3]夏庆宇.“干事创业敢担当”是将我国人口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J].时代金融,2019(35):14-17.
[4]桂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新生贫困问题对策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0(2):52-56.
[5]李淑静.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基于供给与需求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6(10):45-4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视域下我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20YJA710009)
作者简介:
桂玉(1966-),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农村发展和治理。
夏庆宇(1981-),男,辽宁鞍山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