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山矿段花岗岩超覆岩舌及内陷带找矿研究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何柯1
[导读] 近年来,在高峰山矿段1-66矿体北东侧、6-1矿体北侧花岗岩陡坎处发现了大规模花岗岩超覆岩舌,在1-70矿体西侧发现了大规模花岗岩内陷带。
        1.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屯锡矿  云南个旧  661021
        选题背景
        近年来,在高峰山矿段1-66矿体北东侧、6-1矿体北侧花岗岩陡坎处发现了大规模花岗岩超覆岩舌,在1-70矿体西侧发现了大规模花岗岩内陷带。同时,根据已有坑、钻工程揭露的地质信息来分析,该类花岗岩超覆岩舌和内陷带往往是接触带矿体产出的良好场所。但是,由于以往专门针对此类花岗岩的研究较少,因此对该类花岗岩超覆岩舌和内陷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还不明确,加之很难对其进行定性预测,造成针对此类花岗岩接触带矿体的勘查难度一直都比较大。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对已发现的花岗岩超覆岩舌和内陷带进行专门研究,总结其产出特征和对附近接触带矿体的影响,为后续针对该类花岗岩超覆岩舌和内陷带的勘查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范围简介
        高峰山矿段位于高松矿田南部,地处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境内。高峰山矿段范围南起背阴山断裂,北至马吃水断裂,西至驼峰山断裂,东至麒阿西断裂。
        2.地质概况
        2.1 地层
        高峰山矿段内分布中三叠系个旧组中下部的马拉格段( )和卡房段( )上部碳酸盐类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等。
        2.2 构造
        本次研究区域内主要发育两组方向的断裂群,其一是北西向断裂群,主要有马吃水断裂、六零七断裂、高阿断裂、驼峰山断裂和炸药库断裂;另一组是近南北向断裂群,主要有310断裂、312断裂、314断裂和316断裂。同时,通过分析已有地质信息,发现两组断裂群都对花岗岩表面形态产生了明显影响,进而控制了接触带矿体的产出。
        2.3花岗岩
        高峰山矿段花岗岩为老卡岩体的北延部分,属燕山中晚期产物,范围内地表无岩浆岩出露,但在深部有隐伏花岗岩分布。根据坑、钻工程揭露的信息分析,区内花岗岩隐伏标高在1000~1600米之间,与地层接触面起伏不平,但整体上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在西侧存在一高差160米左右的南北向花岗岩陡坎,在东侧存在一北东向花岗岩脊状突起,中间部分则是一整体倾向北东的花岗岩缓坡,但在该缓坡上存在多个北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凹槽、凹陷。该岩浆岩为燕山中晚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与区内接触带矿床密切相关,是本区的成矿母岩。
        3.矿体特征
        高峰山矿段累计探获并提交了60个矿体,这些矿体产状不一、形态各异,但按照矿体赋存处花岗岩的整体形态,可将已探获的矿体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花岗凹槽内(内陷带)矿体、花岗岩突起顶部(花岗岩超覆岩舌)矿体、花岗岩平台上矿体和花岗岩陡坎或陡坡矿体。现特例举典型的几个矿体作出分析:
        (1)6-3矿体:工程控制范围T2—T1线,工程控制网度:25m×25m。赋存标高1425m—1565m,矿体长200m,倾斜最大延伸115m。矿体产状为向北5°东、倾向总体北西,局部倾向西、倾角45-78°。矿石类型为致密块状硫化矿,顶板为大理岩,底板为黑云母花岗岩。矿体平均厚度5.5m,有用组分大部为锡伴生铜,局部为锡共生铜。
        6-3矿体产出于1-1矿体舌状超覆花岗岩东侧岩舌下部和1-70矿体花岗岩平台西侧形成的凹陷,矿体形态受花岗岩形态影响局部形状为“U”形,多呈透镜状、凹兜状,花岗岩凹陷由南向北逐渐开阔宽缓,在花岗岩凹陷狭窄处,矿体较厚,品位较高,而在向北延伸的花岗岩凹陷的宽缓带槽底矿体较厚,两侧的矿体较薄,类比发现因此同一花岗岩凹槽内,狭窄部位相较于开阔宽缓部位更有利于成矿热液的富集。
        (2)1-66矿体:工程控制范围PM8—PM10线。赋存标高1386-1462m,呈北西向展布,总体北西低,南东高。矿体走向延伸约200m,最大倾斜延伸115m。
        矿体产状走向:北38°西,倾向总体北东,倾角10-33°,受花岗岩形态控制,局部地段出现反倾(南西倾)。呈似层状产出于花岗岩体与大理岩岩体的正接触带,处于1-68矿体的南西侧另一花岗岩台阶上。矿体平均厚度为6.96m,有用组分大部为锡伴生铜,局部为锡共生铜。
        (3)1-68矿体:分布于PM8~PM12勘探线之间。赋存标高1280m-1400m,呈北西向展布,总体北西低,南东高。受花岗岩形态控制,局部地段出现反倾(南西倾)。呈似层状、透镜状、局部为囊状产出于花岗岩岩体与大理岩岩体的正接触带,处于1-66矿体的花岗岩台阶下的凹陷上矿体平均6.5m,有用组分以锡为主,伴铜。
        1-66矿体、1-68矿体,矿体的产出受北西向岩舌状超覆花岗形态控制,1-66矿体赋存岩舌状超覆花岗岩岩舌顶部及西侧的小凹陷内,1-68矿体赋存舌尖下部的舌根部位。矿体形态受花岗岩形态影响局部形状为“Z”形,在岩舌上及岩舌下矿体较薄,品位较低,岩舌西侧及舌根部位矿体较厚,品位较高,矿体整体上连续性较好,沿长轴延伸较远。
        4.矿体赋存规律总结
        通过对本次研究区已揭露的接触带矿体与花岗岩以及构造产出的关系得出以下总结:
        (1)、区内已探明的接触带矿体均赋存于 碳酸盐岩地层与花岗岩的接触带中;
        (2)、通过收集相关地质资料及根据花岗岩模型分析,初步认为构成花岗岩超覆岩舌及内陷形态的原因和地层、构造、花岗岩产出定有必然关系。
        (3)、花岗岩凹陷带的形态、产状、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而内陷带的凹根与凹口的距离,影响到矿体的产出规模,凹根形态控制凹根部分的矿体产出形态。
 
        图4.1  花岗岩形态示意图
        (4)、花岗岩突起与凹陷带控制着矿体的分布,矿体主要分布在凹陷带上覆岩枝、岩舌的上下接触部位、凹根与凹底的接触部位。凹根部位产出的矿体多与凹根形态一致,呈“U” 形、“Z”形、槽兜形、透镜状及不规则状,而在上覆岩枝和岩舌的上下接触部位及凹底产出的矿体多为层面型矿体,与接触面平行产出。
        (5)、花岗岩陡坎或陡坡与同样走向的断裂配套产出时,花岗岩陡坎或陡坡边部极易形成小型的岩枝状花岗岩突起和岩舌状超覆花岗岩,花岗岩岩体的起伏形态、产状直接控制了矿体形态、产状及其分布,在花岗岩株或突起周边接触带,矿体成群、成带产出,在岩体呈岩枝状、岩舌状而形成的凹陷部位及沿断裂“扎根”呈脊状突起部位,都是接触带赋存的有利部位。
        5、结束语
        本文系统地收集了高峰山以往勘探地质资料,对高峰山矿段花岗岩超覆岩舌及内陷带的产出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对矿体与构造、地层间的关系研究还值得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个旧市老厂矿区高峰山矿段锡铜矿生产勘探报告》王宗元 苏航 付小东 王绍君 周伟家 彭万坤等编.
        [2]李树基,张志信,江育南,等.个旧锡矿地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3]庄永秋,王任重,样树培,等.云南个旧锡铜金属矿床[M].地震出版社,1996.
        [4]《个旧矿区高松矿田大箐—坝西突起花岗岩接触带矿体产出特征总结及找矿方向探讨》赵博,姚刚,胡宾海,王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