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井工厂开发模式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王磊 李红超 李宁
[导读] 摘要:中国能源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家始终致力于寻找全新可接替常规石油的资源,页岩气就是其中之一。
        西部钻探试油公司西南试油分公司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中国能源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家始终致力于寻找全新可接替常规石油的资源,页岩气就是其中之一。但这种资源的开采效率低、开采难度较高,需要对相应的开采技术进行完善,因此,本文针对页岩气井工厂开发模式优化进行研究,从井工厂开发模式适应性入手,结合产能模型、开发渗流模型、地质模型等多方面内容展开调查计算,并且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分析井工厂开发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页岩气;井工厂;开发模式;规模效益
        引言:根据过往开采经验来看,和常规的页岩气单井开发模式相比,井工厂开发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还能够保证最终的开发效果。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井工厂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开采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还需要对页岩气井工厂开发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建立相应的模拟模型,展开计算分析,从而找到最优的开发模式,实现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目的。未来,页岩气的开采难度和成本会进一步提高,加强对开发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井工厂开发模式适应性
        根据页岩气藏特征来看,一般储藏在含量大于50%且碎屑颗粒的直径小于62um的细粒硅质碎屑岩中,而这种岩石在低能量沉积环境下产生的,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页岩、泥灰岩等。这种岩石最大的特征在于低空隙、低渗透率,而且储层位置较差,当这种岩石满足“有机质含量0.3%,热成熟度0.4%”条件时,就具备了储藏条件。天然气吸附、游离和溶解在岩石中,形成了页岩气。还一点较为特殊的是,页岩气藏并不具有“圈闭”,其“原地成藏,原地聚集”的特点,让其不受储层岩性、构造的控制。页岩气藏的成藏时间较早,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运移时间,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需要对储层进行压裂改造,以此保证开采效果。正常情况下,岩石的脆性指数越高,在压力改造的过程中裂缝几何形态越复杂,难易程度越低。在实际开采之前,需要对相应的参数情况进行判断,以此确定是否可以进行经济开发,相应的指标内容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含气饱和度、渗透率、黏土矿物含量、热成熟度、有效厚度、页岩名称、泊松比、杨氏模量、地层埋深、地层压力系数、孔隙度、含气量等。自2010年开始,国内对井工厂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强,2012年首次形成了井工厂开发模式,节约了大量时间,仅建井时间就缩到32天,在同步压裂、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后续井工厂作业模式不断完善,占地面积日益缩小,平均日产量逐渐增强,真正实现了“无缝生产,降本增效”的开采模式。总的来看,井工厂开发是非常适合应用在页岩气的开采工作中,但还需要对相应的开发模式进行优化。
        二、页岩气井工厂开发模式
        想要进一步建立形成相应的模拟模型,需要对页岩储层特征、页岩储集规律、气体渗流规律、流体流动形态、气体生产机理等地质特征出发,从而得到科学的数学模型,确保优化工作的质量。
        (一)渗流模型
        由上可知,页岩气藏具有着双重连续介质的特性,因此在建立渗流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分别从基质、裂缝两个方面入手,建立气-水两相的数学模型,最终通过查分求解偏微方程。页岩气储层中影响因素较多、地质情况复杂,需要展开特殊的处理。但在建立渗流方程之前,需要完善相应的假设条件,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根据页岩储层的特点来看,高渗流意味着低储集能力,高储集意味着低渗流,在建立模型前需要综合参考页岩基质,确定具体的模型,可选择的模型包括:kazemi模型、De swaan 模型、Warren-root模型三种。以Warren-root模型为例,图1为模型的具体形式。
 
        图 1 页岩气藏 Warren-Root模型
        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裂缝中、基质中流体的渗流,其中裂缝中的渗流方程可以分为裂缝系统气相的状态方程、水相的连续性方程两种。
        在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过程中,需要对模型设置了定解条件,包括储层边界所处的状态、页岩气藏在投入开发前各个物理量具体数值,结合上述方程,确定具体的数值模型。
        (二)产能模型
        在建立页岩气渗流模型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相应的产能模型。由上可知页岩气的生产机理复杂,根据过往的数据参数情况来看,可以分为早期线性流、早期径向流、裂缝边界流、复合线性流、系统径向流。压裂水平井的稳态产能模型可以分为单条裂缝产能模型、压裂水平产能模型。在实际作业的过程中,水平井是最常见的情况,采用同步压裂或拉链式压裂完成采集工作。想要对开发模式进行优化,需要根据相应的渗流原理,建立起页岩气藏同步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结合压裂缝尖应力干扰图,打造出复杂裂缝网络,增加改造体积效果。以一组井工厂的中间进为例,
        由此模型可以看出,在开发优化井工厂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体积压裂中裂缝长度以及裂缝之间距离,以此保证页岩气累计产量增加。另外,产量的计算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分别为:缝间干扰效应、缝尖干扰效应以及缝端干扰效应,从而确定井距、排距最优值,让产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地质模型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页岩气开发参数敏感性也是数据分析的关键,这一数据建立在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的是Langmuir压力、Langmuir体积、扩散系数、窜流系数。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结合气藏参数敏感正交实验,得到地质敏感性参数极差分析图,确定在开发优化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内容,图2是地质敏感性参数极差分析图。
 
        图 2 地质敏感性参数极差分析图
        根据工程参数敏感性分析,为实际井工厂开发优化中参数的设计提供有效参考,涉及水平井段的长度、排拒、井距、不同生产放喷压力、裂缝的长度以及裂缝的条数等。通过敏感参数正交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开发方案。
        (四)实践分析
        由上可知,想要对页岩区块进行开发,打造出相应的井工厂,必须要对页岩气藏的特点等多方面内容实现充分的认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模拟软件,优化相应的参数。以某地区页岩气藏为例,为了更好的实现地质工程一体化,并且取得良好的生产效果,为后期的高产提供技术保障,对水平井工厂进行优化设计,在现场实施精准的地质导向。该地区按照“整体部署、集中建产、滚动调整、环保优先”的原则,全面优化工厂化作业模式,借助上述几个参数模型以及三位地质模型,综合参考各方面资料,打造工程一体化实践。该地区页岩气藏一共建设了7个平台42口水平井,在全部投产后完成了10×108m3的建设目标,根据该地区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已经开设了30口水平井,投产至今累计产气、产水分别达到了12.52×108m3、80.36×104m3。
        总结:
        综上所述,井工厂是提高页岩气规模效益的有效手段,但必须要保证开采模式得到优化,这是高质量开采工作的重要前提。根据过往开采经验和静态研究来看,打造高产气井的地质主控因素是目标箱体钻遇率。因此,在实际优化的过程中,不仅要落实严格仔细的地质研究,还要对水平井设计参数、压裂设计优化等方面内容进行设计,为页岩气实现高产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确保工程项目稳定进行,让生产效果得到可持续发展改善。
        参考文献:
        [1]赵国英.水平井"工厂化"部署与设计优化——以四川威远页岩气藏为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8,v.41;No.161(01):55-61.
        [2]王志月,高德利,刁斌斌,等.考虑"井工厂"学习效应的平台位置优化方法[J].天然气工业,2018,038(001):102-108.
        [3]段永刚,张泰来,魏明强,等.页岩气藏"井工厂"模式下水平井裂缝分布优化[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9,009(006):78-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