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 刘凯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刘凯
[导读] 摘要:虽然在中国不少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设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城市内涝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陕西空港市政配套管理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461000
        摘要:虽然在中国不少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设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城市内涝问题仍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在雨季来临时,许多城市都会受到地形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内涝现象,进而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城市建设忽视了对雨水 “渗、蓄、排”的有效组织。城市规划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重视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选择科学的施工理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在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根据自身从事多年市政工程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概念的情况,希望给予相关人员部分启发。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运用
        1、海绵城市理念及其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主要是针对于城市在对雨水工程建设上,犹如一块海绵,可以对雨水进行弹性处理,通过城市的绿化林地、道路、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对城市内部的降雨、公共绿化用水、工业用水等进行渗透、储蓄、排放和再利用。通过对城市内部水资源的控制,让城市在需要用水时有足够的供水,在水量过大时可以存蓄用水,并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让城市自身的渗透和修复功能良好运行,进而推动城市水环境的良好运作。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对于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创新性发展。可以对自然降水进行更加充分的运用,并且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对于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区域而言,将海绵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回收以及有效利用率;对于目前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生态破坏、污染等问题,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促进水资源的循环,有助于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
        2、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给排水设计不合理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市政设施的建设和养护是重要的环节,面对当前对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对给排水工程设计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是海绵城市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地下构筑物,传统的给排水建材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受成本、工期等较多因素的控制,未能真正将环保理念渗透其中,导致工程质量以及运行效果往往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另外,部分工程建设完成后,后期养护力度不足,出现资源浪费的问题。
        2.2、城市环境气象比较复杂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市政道路是重点工程项目,而给排水是支撑道路结构稳定性和保障使用寿命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开展工程设计时,因为气象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给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会造成降雨量增加或者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严重阻碍排水功能正常发挥。同时,在具体开展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无法对周边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工作,导致所设计的工程方案与实际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
        2.3、排水设施不完善
        现在我国正在进行城市扩建,市政给排水管道系统存在原有工程遗留、技术不足、城市规划等原因导致的排水设施不够完善,还存在原有的排水管道老化、覆盖范围小,无法满足现在城市的排水负荷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更新、优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还存在雨污合流等较为单调、简单的排水系统,已无法适应现在的城市发展规模,更无法满足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需要,这需要对城市的给排水设施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完善市政给排水建设。
        3、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3.1、人行道设计
        市政工程道路建设中,人行道是重要的组成之一。

人行道的作用在于方便人们的日常出行,也是市政工程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市政工程在过去很长时间内,经常使用不透水的人行道进行建设,因此雨天就会出现严重的积水或湿滑状况,从而影响行人的安全。根据海绵城市理论,人行道建设使用能够透水的材料,目的在于下雨的时候,能够通过这些功能性材料引导雨水渗入地下,人行道路面及时转变湿度,不会引起积水,并且可更好地补充地下水源。如果由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市政工程不能确保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的透水性较差,则可选择在基层设置排水管,控制纵向坡度小于2.5%,横向坡度保持在1%到2%范围内,可以有效地保证道路良好的排水。
        3.2、公共绿化带设计
        城市绿化带排水设计是海绵城市设计的重点内容,绿化带及雨水花园等功能区具有雨水收集和过滤的功能,需要予以高度重视。例如,雨水通过路面的地表径流至绿化带,通过绿化带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超出绿化带调蓄部分的雨水通过溢流雨水口进入雨水系统至下游。为了保证雨水顺利汇集,减少资源浪费,应合理设计溢流雨水口间距,溢流口高度应与绿化带最大蓄水层高度齐平,且不高于绿化带坡角高度。雨水落入地面后,应该对雨水进行相应的过滤处理,保证雨水的清洁,对此可以铺设砺石层和种植土过滤雨水,雨水渗透到地下后用于补充自然水体,以此满足城市的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求。
        3.3、车行道设计
        在开展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做好车行道的排水设计工作。城市的道路工程建设主要使用不透水材料来建设车行道,以保证车行道不受地下沉降影响。目前已有多个创新新城将海绵城市的概念纳入道路设计中,并且在建设中使用具有一定渗透性的材料来建设车行道路面,进而能更好地减少径流,并且有效补充地下水。在开展车行道的排水设计施工过程中,选择可渗透的沥青混凝土在路面的上层铺设,并在下层和中层尽量使用不透水的材料,以防止雨水冲刷侵袭路基。铺设透水路面和其他不透水材料后,能够使得雨水和路面在接触的过程中顺着横坡进入道路盲沟,然后流进相应的检查井或绿化带,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并回收雨水。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应注意在设置坡度时,坡度的纵向必须保证的范围为0.3%至6%,水平方向的坡度范围为1%至1.5%。
        3.4、附属设施设计
        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范围内,附属设施所发挥的功能十分突出。同时,在建设附属设施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好排水系统优化设计。在设计之前,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有效调研,保证平缘石各项指标符合规范,尤其是在高度指标上要进行规范控制。施工方案设计也要进行革新,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优化施工材料选择,积极选用草植沟的方式,取代混凝土材料,从而有效提高附属设施的吸水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是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在环保、节能等方面所呈现的支撑功能比较突出。在市政道路工程领域,给排水是重要的系统,为保证其功能发挥正常,增强道路整体稳定性,市政单位需要积极转变设计理念,践行海绵城市理念,针对人、车行道、路基、绿化带等设施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在今后的市政给排水设计发展领域,市政单位需要在海绵城市的思想支撑下,加强设计工作的深入研究,积极落实创新举措,从而保证系统设计更加规范、合理,全面提高城市整体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曾自敏,刘强,梅仟.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20(03):245.
        [2]宋智雄.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20(03):101-102.
        [3]熊克芬.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4):121-122.
        [4]武朝阳.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5):239-240.
        [5]杨成民.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居舍,2019(34):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