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初探 周富兰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4月   作者:周富兰
[导读]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深化推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诉求越来越迫切。美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肖集小学     周富兰     441129

摘要:自从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深化推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诉求越来越迫切。美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个分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语文学科知识点为基础给学生渗透美育教育,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下 小学 语文教学 美育 初探
        引言:美育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审美教育,深刻内涵是指通过教学引导培养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使得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小学得到落实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小学语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审美教育,构建小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学习情感,熏陶小学生美的情操,从而可以逐步树立美的情感和趣味。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现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文能力培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育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培养行为举止得当、精神状态饱满和积极健康的情感有着积极的推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美育教育,引导小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生命之美,有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的人文美文;有激情豪放、婉约细腻的文学美韵;有贴近现实、耐人寻味的生活美文。可以说,文本所蕴含的“美”无处不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其中的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使其有法可循,并在感受文章内容给予的语言文字、思想表达之余,也能够被其中的文学之美所吸引,进而爱上语文这门课程,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相当必要,美育教育在发展学生智育、德育以及体育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将学生道德认知与审美情感有效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优良品德。其次,通过美育教育学生情感得到有效激发,使其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知识,体会学习乐趣。最后,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意识到形体美,使其在学习中体会体育教育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促进学生形成高尚人格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美好的事物总是给人美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意境美、语言美以及情感美等引导并启发学生追求美,从而产生情感共鸣,陶冶学生灵魂、身心等,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理想目标,帮助学生构建高尚的人格。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策略
        (一)善用媒体,直观感受美
        美感的获得,在于我们对形象的感知。有时,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呈现。但是,有些学生的表象储存贫乏,想象力不够丰富,仅凭文字的描述,脑海中难以呈现画面也难以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图画、音乐,给学生视、听上的冲击,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愉悦感。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可以利用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时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从而把文本中所描述的壮观现象转化为直观形象,利于让学生更直接地领悟大自然的力量。
        (二)重视审美思维引导,培养学生审美思维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学科思维的培养,美育教学也以小学生的审美思维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小学生积极的审美体验,需要从生活实践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渗透,重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思维和美育素养。例如,自然美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普遍的审美因子,借助景色描写和自然景观引导小学生赏析自然美、生物美和不同的人物美,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增强小学生对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文美的感知力。像在小学语文景物描写类文章《美丽的大兴安岭》或者是《鸟的天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去切身感受,结合小学生个人的审美体验理解文章中关于景色描写的句子或者段落,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美演中欣赏人情美
        语文文本中蕴含了很多人情美,《搭石》就是一篇很典型的文章。文本中有这样两处描写: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总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这两处充分展现了人情美,如果教师单纯从文字和想象入手,很难帮助学生体会到文本所表达的人情美。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的方式,让几位学生表演乡亲们走搭石的场景。这样,参与表演的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乡亲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还能切身地感受到文本表达的人情美。台下观赏的学生也能在欣赏表演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乡亲们走搭石的画面美与人情美,在增进了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本与表演呈现给自己的美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要重视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渗透美育教学,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的中的美学元素,以创新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逐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姚琼兰.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21):47+49.
[2]吴生宏.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方式的探索[J].学周刊,2020(24):96-97.
[3]王国光,俞凌云.浅析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小学语文美育渗透[J].基础教育参考,2018(14):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