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湖县高新区水利站 2240002盐城市盐都区水务局学富水务站 2240003盐城市四港港道监测管理所 224000
摘要: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计,加强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水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过硬的农业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农业就不可能稳定持续地发展,农民生活就不可能稳步地提高。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引言:大力开展现代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用全新的理念和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现代历史条件下,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实现形式,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深入开展是水利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1开展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小型农田水利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实施形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消除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赋予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的任务和内涵。这种客观现实,迫切要求深入研究和把握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内在规律,以新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目的,以科学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实现农民自身利益和自愿参与为前提,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与自然生态和谐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传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干部和群众从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创新农建机制,实行民主决策,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工程管理,为开展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丰富了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内涵和理论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
2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
2.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在农村,一部分农民把实现自身利益开展农建与“农民减负”对立起来,投劳投工的积极性有所淡化。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宣传和引导,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统一群众的思想认识。
2.2民主机制不够健全
农村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民群众带来利益观念的深刻变化。他们往往以“利益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一些干部在组织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中,却不能有效地利用“一事一议”实行民主决策,更不能把自己为民办事的意志变为群众的意志。由于农建工程的投入、效益以及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重大问题未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出现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难发动、难开展等诸多问题。
2.3科学规划不到位
科学规划是搞好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一些地方或是缺少农建规划,或是农建规划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布局以及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匹配。还有些地方没有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作为农建工程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因此,很难调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乡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策
3.1加强领导,更新观念
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工作的进展,让其可以更好地响应国家下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政策纲领,从而满足其发展的诉求,注重开展组织领导工作。在新市场的环境背景下,动员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首先,需要强化总体项目宣传教育的强度,让人民群众都可以及时地走出税改困境,不可再次组织发动一些错误的农建观念,使得人民群众都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新型农田水利建设在经济社会之中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发挥出的作用,强化人民群众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各级领导需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分析,将该项建设工作列入到三农工作的内容之中,保持严谨的态度,认真的贯彻并落实该项建设工作。再次,应当构建项目建设目标责任机制,将责任以及义务落实到实处,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划分出各项工作内容,各个部门之间要保持良好的协同协调状态,推行村民自主化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最后,应当及时的转变组织的形式以及角色,让其由传统行政方式更好地过渡为规划管理以及制度创新等,综合化的使用民主决策以及科技法律等,进行政策上的调动,正确的引导舆论,提高其总体的社会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还应当发挥出项目构建指挥机构的调控功能,促进农建工程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的开展,统筹规划,管理全生命周期,做好各项验收工作。在制度方面进行保障,构建农建调控基金,定期的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农建项目进行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奖励,让传统粗放型的农建模式更好地过渡为精细化管理、科技集约型的农间模式。
3.2突出重点,彰显亮点
我国地势广袤,所以不同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应当遵守因地制宜性的原则,将该地区的农田水利基本项目建设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要以该区域实际的地质水文条件为基准,明确并设定出更适合该区域发展的项目建设方向,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丰富项目建设的渠道以及方式,要尽可能的凸显出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重点,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调整并优化产业的结构,凸显出农田水利建设的文化品位特征,让其一跃成为更具优势的主导性产业,确保其布局的合理状态,构建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格局。
3.3构建农建投入的长效机制
首先,优化改良财政支出结构,适当的增大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量。其次,要不断的优化项目投资环境,政府要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同时丰富投资的路径,让社会资金能够更好的集中投入到该项目之中。再次,要结合经济生产总值等投入基金,让其项目建设更为制度化。最后,根据“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积极支持、鼓励农户和农民协会组织以及法人单位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并由公共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五是盘活社会资本,用活项目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要把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同工程建设对接起来,壮大提升“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坚持“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提高投入效益。逐步形成政府民营多元投入,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的长效投入机制。
结语: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何佳耘,吴宇.科技与企业.2015(14)
[2]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J].丁勇杰.城市地理.2015(20)
[3]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李亚军.环球人文地理.2014(16)
[4]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夯实农业基础[J].张振杰.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
[5]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及透视研究[J].丁伏海.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