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1期   作者:王爱洪
[导读] 在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以往的教学方法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王爱洪
        (秀屿区毓英中学,福建 莆田 351146)
        摘  要: 在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以往的教学方法很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个老师教学研究的关键。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尤其如此。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数学题目和数学理论,虽然能够部分地达到教学效果,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初中数学六大核心素养的灌输。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初中课堂上,加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问题意识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理论研究的不够彻底,存在着问题意识教学的孤立化和片面化等问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也有一部分懂得提问的学生,但这通常只是不自觉的和无目的的提问,单纯就做题遇到的具体问题来求教,并不是我们所强调的问题意识。核心素养的灌输,是初中数学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教师需要把问题意识和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路径才真正有效。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数学问题意识有深入的理解,并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套系统的贯通课堂始终的问题意识教学方法。本文将在这些方面展开讨论,来阐述什么是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和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定义
        什么是问题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一个人有了问题意识,也就有了怀疑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精神,这将驱动他不断向前探索。有问题意识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新的知识,也能不断锻炼和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
        那么,初中数学的问题意识又是指的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是一个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应该掌握的问题意识呢?在我看来,初中数学的问题意识体现在,学生在主动学习新知识时能通过自我的摸索产生一些疑问、在听取课堂教学时不全盘接受而是能够适当而合理地质疑、在温习旧知识时能够深入剖析进行更深层面的探讨、在生活中能把具体的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建立联系等。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它在本质上是创新性、批判性和包容性的,它需要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积极地讨论中,实际的操作中才能实现。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利用问题情境的创建来导入新知
        我们知道,在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从课堂开始到课堂结束,都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然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则需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在课程的最开始,也就是预习阶段,教师就应该进行问题意识的导入。最基本的,教师应该布置预习任务。而对任务的检查,应该改变传统的知识层面的评价模式,替代以问题层面的评价模式。而在课堂真正开始的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通过生动的问题情境来导入新知。
        例子:在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布置下预习任务,并给学生指出一些思考方向。例:“我们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联?”、“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等。

当然,这些只是大致的思考方向,我们需要学生自己来提出具体的问题。课程开始时,我们可以设定情境来带动学生一起探索:在我们在家庭出游面临两种不同的门票优惠方案时,在我们常去的电影院推出了会员年卡优惠时,我们是不是能够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使自己的选择更加优惠呢?通过旅游、看电影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建构,我们就很容易在新课的导入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求结果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也能够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数学核心素养。
2.一个问题引出新的问题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具有连续性。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不仅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沉浸在问题中,亦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逻辑性,更好地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还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渐深入。这个过程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在不断深入。
        例子:拿习题课来举例,求出题目所要求的角的角度是我们初中数学经常遇到的问题。一道求角度的题目,学生用了证明三角形全等和勾股定理的方法解出了角度,这时教师可以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也许会说,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用角平分线的知识等。在学生提出这些想法之后,我们也不要急于验证是否可行,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这道题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呢(或改变了某某条件,这个方法还成立吗)?求角的方法往往有很多,题目对求解方法却是有指向性的,我们只用题目所指向的解题方法来解题显然是不够的,这仅仅解决了问题,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和深入理解。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教学不断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加深。
3.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总结问题
        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自己在学习或者是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不会单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主动地探究和运用知识,并把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例子:在讲解完“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物体或周围的建筑,看看哪些东西是类似轴对称图形。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立体的事物抽象为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当然,教学过程进行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地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提问:我从具体事物所抽象来的几何图形中,是否包含着一些可供研究的数学问题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我提问和自我解答的主体,教师大可不设置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会很容易把生活实际和数学理论放在一起思考,这对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被迫地吸收知识,是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学生所做的学问,不能是只“学”不“问”。问题意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刻意引导的,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刻意锻炼的。解决课堂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由一个问题引出更深入的问题、自己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字化的数学问题,这些都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这样的问题意识,不管是对学生当下的学习,还是未来的进步,都能产生很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黎芳.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40.
[2]罗月海.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试题与研究,2020(06):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