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社区养老设施研究的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1期   作者:费志宏
[导读] 在“9073”养老国策的促动下,为大力推进我国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费志宏
        浙江树人大学
        摘要:在“9073”养老国策的促动下,为大力推进我国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着手,分别展开了论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歧、国外案例的介绍、规划层面的空间布局与指标配置、建筑设计层面的功能与空间研究这五个方面。国外的发展现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二是 “养老社区”的大量实践经验。
        关键词:社区养老设施、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自2010年“9073”养老国策确定,对应“社区养老”模式出现的“社区养老设施”研究逐渐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观注。与此同时,也开启了相关的学术研究。从既往的研究内容来分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相关规范和标准的制定、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歧、国外经验和优秀案例的介绍、规划层面的空间布局与指标配置、建筑设计层面的功能与空间研究。此外,还有少量关注复合型老年综合体和养老设施室内设计的文献。
1.1相关规范和标准
        为了大力推动“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不少有关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规范和建设标准。2010年,国家发布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43-2010》,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一概念。2013年,有颁布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其中对部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给出了具体的建筑设计要求。2015年,《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标准设计样图》颁布,对日间照料中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和示意。此外,2016年5月,北京市老龄委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同年10月,北京民政局又发布了《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设施设计和服务标准(实行)》。
        这些设计类规范和标准的密集出台,表明这个类型的建筑正在积极探索和迅猛发展中,相关的标准还有许多不明确、不合理、不适宜的地方,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去应证和调整。
1.2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2010年之前发布的4本老规范中,出现了“托老所”和“居民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的名称。在2010年,《社区老人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第一次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概念。到2016,又提出了养老服务驿站的名称。这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服务内容非常接近,但又不完全一致,容易引起混淆。主要的分歧在于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的界定上。  
        在服务对象方面,《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概念辨析及启示》一文中指出,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都规定,日间照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的半失能老年人,社区在对其基本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后,会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照护服务。[1]但也有学者认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也应该具有享受“社区养老”的权利,主要可以从中获取助餐、助浴、文娱、社交等生活资源。在服务时间方面,吕宝静认为,社区养老设施提供的服务时间应该是一天中的任意时间段,但不能是24小时。而胡慧琴则认为应该是白天入住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照顾模式。基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也就衍生出不同的服务需求和服务内容。
        卜德清和梁鑫对当前实际建设最多的两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驿站)进行了对比研究,从政策依据、建设时间、建设数量、规划布局、服务需求、面积等级、床位数配置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数据对照。
1.3国外经验的介绍
        日本、德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开始研究社区养老的服务设施了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卫大可和康健在《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一文中通过对英国谢菲尔德地区的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出各类场地选址模式和空间布模式。[2]林天喜在《国内外康养环境中建筑空间设计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介绍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康养建筑的空间设计现状,并与国内的同类建筑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建议。[3]
1.4规划层面的推进
        许多学者从规划设计的层面,对空间布局和指标配置进行了研究。例如,张瀚月和张博茹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和Voronoi图法,从养老设施的空间均衡度和与人口分布空间协调性两个角度对上海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设施覆盖不均,可达性较差。[4]李斌、王依明等人从养老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采用相关分析、对应分析的方法,提出社区养老设施在类型划分、功能配置、规划布局等方面的建议。[3]许婷和宋昆从养老模式和养老设施的类型划分出发, 针对社区养老设施测算了配建标准,提出了运营管理方面的建议。
1.5建筑层面的探讨
        在建筑层面的探讨,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从环境心理学的行为特点、情感需求等角度着手,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设计提出了类型学观点的分类和一些切实可行设计建议。例如林文洁基于老年人一天中的行为特点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构成、空间关系和设计要点的建议。[5]胡惠琴通过居住学的视角和场所体验的分析,探讨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计方法。[6]另一个方向是介绍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其中张嵩和赵雅撰写的《城市小型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设计研究》是截止2020年6月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在文章中明确提出“嵌入式”这个特征的。在文章中,他们不仅关注了设计方法,还粗浅地谈到了既有建筑更新方式的建设方式。[7] 第三个方向是在复合型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对一些养老社区或养老综合体进行了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其中,刘东卫等人介绍了日本的高根台介护型养老设施以住区更新的方式跟地域发展相融合,同时介绍了北京的首开寸草亚运村养老设施的改建,设计强调跟地域融合化发展的理念。[8]
2国外的相关研究及发展动态
        国外在适老性建筑领域的发展要比我们早半个世纪左右,日本、德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养老设施和是老住宅发展都很先进,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对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有两块内容对我们有较大的启示和帮助的。一块是关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各个国家都经过了很多实践的探索,呈现出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借鉴。另一块是和“社区养老”对应的物质环境——“养老社区”,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有很大启示。
2.1关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研究
        社区养老服务很大程度上是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的具体形式体现的,对这一块内容的研究国外已经开展了半个多世纪,较为成熟。
        Fulmer 和 Edelman 的研究表明,成人日间照料(Adult Day Care)的第一个文件出现在1942年的苏联,随后加拿大政府基于苏联模式于1946年开始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日间医院服务。第一个老人日间照料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伦敦,并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1]
        国外关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分类方式有很多。传统的老年日间照料采用“二分法”,分为“社会型模式”和“医疗型模式”,前者专注于有轻度身心障碍的半失能老人,就可以通过社区的介入来实现。后来,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传统“二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化模式”,包括阿尔茨海默症、精神病患者等失智老人,为他们提供更为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日间照料。我国学者卫大可将英国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划分为四类,分别为:老年人日间社交中心、养老机构的日间照料部、老年人日间医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具体见表4。[2] 瑞典依据坐落地点、是否痴呆、机构目标等内容的差异,采用了“五分法”。新加坡综合考虑服务目标、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人员、经费来源等因素的不尽相同,对老人的日间照料中心采用了“八分法”。总体而言,对日间照料中心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整体朝着专业化、特色化的大方向发展。
                          表4英国日间照料中心的而划分

2.2关于养老社区的研究
(1)日本的社区养老
        日本老龄化程度排名世界第一,在社区养老设施方面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日本的泉北社区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社区养老案例,它通过同时解决硬件设施适老化和服务体系适老化,解决了社区内的养老问题。它将空置的商铺和住宅转变成适老化租赁住宅、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厅、失智老人Group Home等设施,并逐步引入社会资本协作运营。考虑到老人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养老服务半径的范围大约为500米,主要针对社区内的老人,特别是为独居老人、半失能但还不用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轻度失智老人等工照护服务。 [3]。此外,日本还有不少养老设施都是在城市住区更新的背景下建设完成的。例如:高根台介护型养老设施就是由日本都市机构在原有住区闲置的空地上建成的,而日本的新宿介护养老设施则是由原有的中学建筑改造而成的。
(2)新加坡的社区养老
        新加坡以居家养老为基石,以机构养老为终端,中间用社区养老无缝对接,强调连续服务和医养结合。社区养老以日托为中心,主要包括日间康复中心、日间护理之家、失智老年日托所、精神病日托所和三合一家庭中心,为各类不同身体状况的老龄细化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服务项目。
        新加坡擅长以“一体化生活关怀网”的模式,以社区综合体的形式实现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例如,新加坡的“海军部村庄”是一个“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疗中心+公共社区中心+私人商业”的一站式祖屋项目。裙房的顶层为老年人护理中心,能为100名老年长者提供物理治疗、日间护理等服务,乐龄活动中心鼓励年长者走出家门参加社交活动。护老设施旁将设有幼儿园,老年人和托儿所的孩童可以共享社区花园空间。
        这对我们探讨复合型养老设施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更适合有充足的用地条件远郊社区。
(3)德国的社区养老
        德国是世界上养老保障事业做得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是现实版的“9073”。他的养老设施分为住宅适老化建设、社区护理系统建设、养老机构建设(养老院/护理院)。其中适老化住宅体现在以强制性条文要求新建住宅要实行非血缘的“多代居”混合居住模式。德国是第一个颁布《护理保险法》的国家,养老过程中,大约有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接受护理,护理的介入程度和服务标准都很高。[9]
3.总结
    关于社区养老设施的文献解读和梳理,帮助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区养老设施建造和运营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栾文敬,华若昕,陈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概念辨析及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2):29-35
[2].卫大可,康健.英国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建设模式及启示[J].《建筑学报》.2014(5):77-81
[3].李斌,王依明,李雪,李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J].《建筑学报》(增刊)2016(1)
[4].张瀚月,张博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6(1):55-59
[5].林文杰,唐胜男,张茜.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的行为特点与空间需求研究[J].《建筑学报》(增刊).2015(1)
[6].胡惠琴,赵怡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行为系统与空间模式研究[J].《建筑学报》.2014(5):70-76
[7].张嵩,赵雅.城市小型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7(10):18-22
[8].刘东卫,秦姗,樊京伟,伍止超.城市住区更新方式的复合型养老设施研究[J].《建筑学报》2017(10):23-30
[9].林天喜.国内外康养环境中建筑空间设计的比较研究[J].《产业地产》.2020(4):44-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