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和批判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杜金金
[导读] 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解读、评价历史,认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原因,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才能使我们辨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以有效的警惕其否定我国“四史”的目的,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过去、立足现在、拥抱未来。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2
        摘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解读、评价历史,认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原因,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才能使我们辨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以有效的警惕其否定我国“四史”的目的,从而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过去、立足现在、拥抱未来。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本质  危害  批判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坚实根基。当前在我国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有意解构、歪曲、否定优秀的华夏文明,而且更热衷于否定和推翻中国近现代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讴歌颂扬反历史、反人民的人物,极力贬低那些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人物及领袖,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只为维护自身所代表的政治集团的利益。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产生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立足于唯心史观,通过消解、歪曲、解构等手段,以“反思、还原历史”为名,否认或颠覆一些既定的历史事实,污蔑领袖人物和英雄人物,仅从自己的喜好和自身所代表的政治集团的利益出发来选择性的解读历史、主观性的评价历史,重在强调历史的“虚”、“空”、“无”,因而,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企图以“和平演变”的手段,否定我国“四史”,旨在达到颠覆中国制度的政治图谋。
        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泛起创造有利条件。首先,上世纪部分苏联人不能正确看待苏联领导人和苏联事件在历史上的作用,颠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导致苏联解体,致使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其为历史虚无主义泛起提供了土壤。其次,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提高警惕,其通过大肆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意图推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旨在达到“和平演变”我国的目的。再次,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局面,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丰富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载体和传播途径。最后,由于我国有些人对“四史”缺乏了解,导致其在看待历史的问题上存在局限,不能辩证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导致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悲观失望的态度。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采取多种措施揭露、批判和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猖獗活动,有效遏制了其野蛮发展的势头,清除了其负面影响,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总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应秉承“以史为鉴”、“察往知来”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向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四重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戴着“学术研究”的面具,“反思”历史、“还原”历史、“评价”历史,通过否定“四史”,丑化、污蔑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化、讴歌反动人物、落后人物,通过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旨在消解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诱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因而, 极应引起我国国民的高度重视。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无中国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瓦解人们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达到扰乱人们思想,消解国民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土壤,我们正是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才促使中华民族茁壮成长。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易忽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揪住并放大历史片面信息,如称赞正是西方侵略,加快中国走向近现代文明的步伐;恣意抹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是“新文化”,凡中国本土文化都是“旧文化”。历史虚无主义为吸引大众眼球,主张以标新立异的手段将西方主流思想渗透到文学、影视、政治、史学等各个领域,以此猛烈冲击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文化,长期以往,不仅使国民思想陷入混乱和迷茫,而且易消融国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宣扬西方“普世价值”,以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图谋。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其惯用的“和平演变”手法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妄图在一场悄无声息、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腐蚀人们健康的机体。”[2]因而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如历史虚无主义将中国传统与中国现代截然对立,完全忽视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联系;否认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多样性,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已过时”,认为中国应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党史,歪曲、污蔑党的先进人物及伟大领袖,旨在动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历史虚无主义根据自己的政治诉求,假设历史,编造历史,曲解历史,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主观、随意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完全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其通过种种行径否定党的成就,抹黑党的形象,消解国民对党的信任,达到动摇党领导地位的目的。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国社会的伟大成就,旨在动摇我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开创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华民族踏上了新时代的现代化征程。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以重新解读、评价历史为名,认为中国革命“腥风血雨”、“毫无人性”,呼吁中国应走改良的强国、富国之路;把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历史发展进程截然对立,以此相互否定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系列成就;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腐朽”的社会主义、“落后”的社会主义,“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3]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相违背的,因此,要想以史为鉴,就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逻辑,才能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首先,两者价值立场不同。历史虚无主义强调实现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化,“认为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宪政是对个人的制度保障,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对个人利益的承认,文学艺术是个性的充分表现等等。”[4]历史虚无主义仅凭个人主观意志“剪裁”或“重组”历史片段,戏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有人说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江姐、刘胡兰是小三等,这些荒渺论断充分证明历史虚无主义者完全不顾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仅凭一己之言,假设、解构历史,把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居心叵测,可见一斑。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应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只有潜心从人民身上学习“政治智慧”、“执政本领”、“领导艺术”,不断地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和能量,才能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5]
        其次,两者主张观点相异。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只能起破环作用,会阻碍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唯有改良能使中国实现平稳过渡,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迅猛发展;认为少数精英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反动人物也助推社会历史的发展;认为中国之所以开始现代化的征程,应归功于西方“侵略有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革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领导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认为应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客观、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等。
        最后,两者运用方法相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方法是形而上学,主张对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阶级分析法,主张仅根据自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从主观意愿出发,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浅显的解读和评价;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歪曲辩证分析法,从唯心史观出发,将现象与本质、整体与局部、主观和客观相分离,忽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忽视历史分析法,主张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从孤立、静止、片面的解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常常把历史发展的原因归结于某个人或某次偶然因素,不仅歪曲了既定的历史事实,而且也扰乱了人们既已形成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出发,第一,主张阶级分析法,认为核心利益是阶级利益。评价历史人物,应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二,强调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通过分析事物发展的整体进程及其各阶段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掌握事物发展的逻辑进程和内在规律;第三,强调历史分析方法,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强调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人主义的价值立场,主张“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否定阶级论等基本观点,善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解读历史,因而,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其常常根据自身的主观愿望,解构、歪曲、虚无历史,以实现自身的政治诉求。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坚持和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正确主张和科学方法,才能有效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反思”、“还原”、“建构”、“修正”,进而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四个自信”、“四史”等的歪曲和颠覆。
        参考文献:
        [1] 陈春琳.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及其新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4):106-110.
        [2] 李殿仁.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J]. 红旗文稿,2014,20:8-12. 5
        [3] 梁柱.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04:4-12.
        [4] 秦正为. 问题与对策:全面透诊历史虚无主义[J]. 甘肃理论学刊,2016,01:51-56.
        [5] 习近平. 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 求是,2010,07:17-24.
        本文系南充市社科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C2020C079;南充市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NC2019C020);西华师范大学德育2019年度项目“高校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DY201904);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创新德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实施路径”课题研究成果(19F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