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1期   作者: 韦德芳
[导读] 时代变迁,当今小学生也随之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与之同时也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韦德芳
        重庆市云阳县平安小学,404512
        【摘要】时代变迁,当今小学生也随之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与之同时也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们紧随孩子的步伐,教育方式也在一步步做出改变,因为这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其中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观因素又有: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态度、家庭教育方式。如今一些普遍的家庭教育问题,如重智轻德问题、重身轻心问题、期望过高问题可能给小学生带来如: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家庭教育优化策略,帮助父母认识家庭教育常见问题,了解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益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问题;策略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各方面日新月异,这也使得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现代小学生比他们的父母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导致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状况。
        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试①结果,将8种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按大小排序: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的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中至少有一项或多项占总数的72.1%。学习焦虑是西部中小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
        同样,在另一份研究②中,学习焦虑也是多个研究中检出率最高的因子,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升学、就业和竞争压力日趋激烈,而学校、教师和父母对学生的期望更高可能使学生的学习焦虑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为了孩子们身心能够健康成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引起更多的关注。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是引导孩子打开学习道路的向导;其次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支柱之一,它在引领孩子学习、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当今家庭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上述小学生心理状况情况来看,家庭教育问题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显然是有很大的联系。要弄清家庭问题所在,首先就需要了解有哪些主观因素在影响着家庭教育。
         二、影响家庭教育因素的分析
         (一)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对子女的理解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子女成长形成的理解。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子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的家庭教育观念具有以下特点③: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重视知识教育;家庭教育重视品德教育;承认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又要求孩子依附成年人。总之,家庭教育理念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认知、个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等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二)家庭教育态度
        家庭教育态度是指父母基于对子女教育的理解而形成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倾向,进而影响父母教育方式的选择。父母的教育态度可分为两种类型:子女取向和父母取向。其中,以孩子为导向的父母知道孩子的去向、行为、照顾他们、经常与他们交谈、信任他们、始终如一、坚定地要求他们的孩子、很少或根本不使用体罚,并在家庭中保持民主的氛围。以父母为导向则恰恰相反。
         (三)家庭教育方式
        通过对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的研究,加里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权威的父母对他们孩子的要求通常是根据孩子基本情况,提出合乎常理的要求,并对他们的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这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理性、严谨、民主、耐心且充满爱。专制的父母对子女提出很高的标准和严苛的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不关心子女的想法和能力,无论这些标准和要求是否能在子女的实际情况下达到,不关心孩子心理是否接受,孩子毫无话语权。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和期望,他们很少提出任何要求孩子或强加任何控制,反倒是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他们基本都满足,不管男孩女孩都“富养”,溺爱类型的家庭教育影响下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私,任性,懦弱,懒惰,追求享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身心成长也无法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忽视型的父母表现冷漠,他们不会提出任何要求孩子的行为标准,也不会时刻关心孩子,属于典型的放任式教育模式,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便尽到了父母教育的职责。总之,各类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施加到孩子身上时,都将对孩子的学习、性格和心理健康带来相应的影响。


         三、主要家庭教育问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重智轻德问题
        在当今很多父母心目中,所谓的家庭教育无非就是给孩子补习数理化、英语之类的文化课,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只要学习好,其它什么都不重要,最多再把孩子送去一些课外辅导班或者舞蹈、书画等兴趣班,以为这样便给孩子做到了全方位的培养;但很少有家长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家长仍然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即心理健康等同于精神疾病,“脑子问题”,视其为怪物,不愿将心理健康与子女联系起来。事实上,心理健康问题,无论大小,是所有现代人的共同问题,只要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他们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或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失衡——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象。
         (二)对孩子期望过高,强压式家庭教育问题
        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殷切期望,而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是众多父母的普遍心理。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一方面,是传统的“望子成龙”的文化心理影响;另一方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父母本身也有焦虑感,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而在未来社会没有竞争力。这就迫使他们的孩子在父母的高期望下不遗余力地学习。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直接表现就是,强压孩子达成父母的期望,孩子的课业负担因此加重。如果父母的期望超过了子女可能达到的程度,不仅不能起到激励子女的作用,而且会使子女产生恐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四、优化家庭教育,引导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首先,家长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树立对孩子合理期望、因材施教、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其次,家长必须将家庭教育落实下来,不应只停留在嘴上;最后,家长应多关注孩子非智育教育,多和孩子交流,如情感教育、亲子旅行、亲子活动等;劳动教育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家务活开始;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等。
         (二)学会倾听,平等沟通
        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如果能秉持民主、和蔼可亲的家庭教育作风,这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有很大的好处和深远的影响。学会与人沟通其实是一门学问,更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的一门艺术,父母应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便可避免父母太过随心所欲,主观意愿太强而单方面实施家庭教育而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说到容易,要做到却不简单。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心理承受能力取决于他们对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程度,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将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通常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模仿能力优于其语言理解能力,因而父母时刻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感染到身旁的子女,要意识到自己好的或不好的言行都可能被孩子学到,所以父母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在家庭中,当要求孩子做什么,最好自己先示范,而非简单说教。所以父母需要时刻以身作则,不断的渗透影响孩子的言行,使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品质和美德的多种形式的熏陶和影响。
        总之,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能够健康成长,父母就需要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学习认识家庭教育可能对孩子心理产生的影响,避免踏入上述的一些家庭教育误区,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子女的个性和思想,并在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气氛中与子女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在发展趋势和需要,对孩子参与的活动表现出真正的兴趣,并与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帮助他们提高语言和行为能力;为孩子尽可能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为他们提供行动和精神支持,使他们能够真正感受到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关爱和关心,进而帮助孩子建立健全健康的心理基础。作为父母来讲,要做到这些,可能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正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姚茹,张丽娟,吴伟琪.《西部地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调查及培养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7年第5期。
        [2]郝萍,张大均,苏志强,胡天强.《中国四~六年级小学生1995—2011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597-607页,2016年4月第37卷第4期。
        [3]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