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学校单亲子女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1期   作者:王清太
[导读]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不断增加。
        王清太
        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花园小学  432600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不断增加。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非常偏远的农村小学,前不久,笔者对本校的单亲子女进行了一次统计调查:
    上面的统计表中,留守孩占到学生人数的43%(高年级占到50%以上)。单亲子女占到近17%(有的班级占到20%以上),在单亲子女中,因父母离异的占80%,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的占80%以上,留守孩占到了75%。在单亲子女中,近80%的学生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
随后,笔者又在我镇的中心小学(学校有15个班,近700人)和初级中学(12个班,600余人)分别随机抽样调查了三个班:

        从上面的调查来看,表(2)和表(1)的结果基本相同。这是一串令人感到震撼的沉重的数字。
        一、数字背后的堪忧
        在数字的背后,是让人更加心酸的单亲子女的生存和学习状态。
        由于长期生活在单亲的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这也大多是父母离异的原因),缺少母爱、父爱(更多的是缺少母爱---几乎80%的单亲子女是随父亲生活的),隔代监护(单亲子女绝大多数是靠爷爷奶奶监护的),让绝大多数单亲子女性格内向自卑,感到孤独抑郁,不善交流,或者自律性差,放任,性情暴躁,有逆反心理、厌学,所以学习成绩差几乎是单亲子女的通病。
        彭帅(化名),男生,现在读六年级。父母在他读一年级时就离婚了,母亲是广西人,离婚后回到老家,从那以后,彭帅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离婚的第二年,父亲就到广东打工,至今五年没有回过家,只是偶而打打电话或者向家中寄点钱。在彭帅的心中几乎没有“父母”这个概念,他一直随年近七旬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学校他喜欢独处,几乎不和同学交流,成绩在班上一直是最差的。看到别的同学放学时父母来接的情景,他总会流露出让人心酸的眼神。
        杨宇(化名),男生,现在读五年级。父亲和他一样也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老家河南的他,随单身的爷爷来到本地的一家木材厂打工,在不到二十岁时和同样在木材厂打工一四川女子(也不到二十岁)结婚。在杨宇不到两岁时,母亲就离家出走,此次杳无信息。母亲出走后,父亲也远去福建打工,杨宇四岁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回家。后来爷爷和本地一丧偶妇女组成了家庭,杨宇就随爷爷及“不是奶奶的奶奶”一起生活到现在。如此复杂的家庭环境,让他自律性差,性格放任,有较强的破坏欲,不爱学习,在班上几乎天天和同学打架,是一个让老师提起他的名字都头大的学生,但是,这个学生反应特别快,动手能力强,有些东西他一看就会。
        肖雅(化名),女生,现在读五年级,她还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弟弟。家庭条件很一般(爷爷去世才50岁,奶奶有残疾),在她读二年级时父母离异,母亲是外县人,后来又组织了新的家庭。现在一家四口靠父亲在广东打工维持生活,所以父亲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和一家人短暂的团聚几天,平常就靠有残疾的奶奶照顾她和弟弟,只是时不时有出嫁的姑姑回来看望一下他们。在学校,见不到说一句话,即使是老师提问,回答的声音也很小,更难见她露出笑容,几乎不和同学交流,有时下课了他就一个人在教室里看着窗外发呆,学习成绩一般。偶尔妈妈打来电话给她,她也不愿接,只是喜欢跟姑姑时不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上面一个个单亲子女生存的生存状态,虽然不是全部,但仍然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撼和担忧。
        二、转化的思考
        单亲子女心里和感情上失去平衡,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因此他们的思想或行为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引导和教育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引起重视。
        从社会的层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单亲子女,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单亲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社区可以组织“周末妈妈”活动,让单亲子女到同学家去感受母爱的温馨;可以联合少年宫、科技馆、爱心企业等组织单亲子女参加一些类似于夏令营或者亲子见面会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再成功的学校教育也难以替代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单亲子女的家长特别是父母必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到养育并重,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注、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正确加以引导,尽可能多地创造与孩子相处、交流的机会,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可能的话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健全的人格,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
        从学校层面,要有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全体教师参与到关爱单亲子女的行动之中。学校要建立单亲子女学生档案,组织专人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校要办有温度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特别是有心理阴影的单亲子女学生感到温暖。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让单亲子女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渐变得开朗、活泼、阳光起来。让教师与单亲子女及其家庭开展结对帮扶,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去给予关爱,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家校联动,通过家长会或者家访做到经常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他们的成长。
        单亲子女最大的问题是其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到学习上,造成学习困难。所以我们老师重在心理疏导,通过家访、交流、谈心、交朋友等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需求,从正面加以引导,同时注意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个人家庭隐私,避免他们脆弱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要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出发,帮助他们发掘身上的优点和进步之处,唤醒他们的自尊,激励他们振作;建立良好的班风,让单亲子女感到自己生活是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集体之中,从而变得阳光开朗起来;鼓励他们参与到班级、学校、社会的有意义的活动之中去,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自律的性格;通过耐心细致的辅导,让他们从一点点的进步中去感受到信心和希望;鼓励和引导他们阅读,让他们从书籍中去吸收精神的营养,从而丰富情感,开阔视野,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总之,单亲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爱。让我们共同用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