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黄芪建中汤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期   作者:庄杰1,黎欢欢1,梁超2
[导读] 梁超主任医师,学贯中西,将西医消化和中医脾胃融合,创立新型脾胃病
        庄杰1,黎欢欢1,梁超2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 梁超主任医师,学贯中西,将西医消化和中医脾胃融合,创立新型脾胃病。本文结合古今文献记载,分析其中药物,谨从梁超医师在治疗脾胃病时的思路,概述黄芪建中汤在临床中的运用。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临床运用
        1.古籍记载
        黄芪建中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方子是由黄芪、桂枝(肉桂)、白芍、大枣、生姜、饴糖、炙甘草七味药物组成。其中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乃黄芪建中汤立方的宗旨。清代名医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说:“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渴、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而《金匮要略方义》说:“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2.药物研究
        黄耆:《本经》曰“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常用于脾胃虚弱方剂之中,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应用。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入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桂枝:《本经》:“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中的桂枝指的是肉桂,“补中益气”实为补益阳气,肉桂则能振奋人体阳气。白芍:《本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白芍乃脾经之药,可升可降,扶阳气可除腹痛,收阴气可健运脾气。白芍的镇痛、抗炎及解痉作用,白芍的镇痛、抗炎及解痉作用,白芍总苷可通过调节中枢单胺类类神经递质发挥抗抑郁作用,还具有降压作用。
        生姜:《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大枣:《本经》:“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药性赋》:“味甘,平,性温,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二:助脉强神,大和脾胃。”
        甘草:《本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饴糖:它是由粳米(主产于中国东北,用粳型非糯性碾制成的米)磨粉煮熟,加入麦芽(禾本科植物),微火煎熬而成。颜色紫凝如深琥珀色,所以我们称它为胶饴。由于它用我们经常吃的米和麦芽制成,所以和我们的脾胃最相投合,最善入脾胃。因为它味甘性温,因此能补虚寒、能缓急证。黄芪建中汤就是因为有饴糖才能称之为建中,要是去掉饴糖的话,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了。”但是目前中药房没有饴糖的成品,可以用叮叮糖代替。也可用淮山来代替饴糖,淮山和制作饴糖的粳米都是色白性平味甘,都长于入脾胃。而且淮山煮出来的药水,浆汁黏稠,尤其当把淮山磨成粉来煮的时候,煮出来就是胶黏胶黏的,和饴糖一样。所以,淮山也具有饴糖的特性,可以取代使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市面上有的淮山是用硫黄熏过的,煮了以后,药汁有硫酸的酸味,这种淮山是不能用的。
        3.临床应用
        3.1临床研究
        杨威英等[1]运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气虚体质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两组治疗前后在气虚体质转化积分上差异明显。表明加味黄芪建中汤在益气建中方面强于归脾丸。
        杨威英等[2]取50例门诊辨证为脾虚眩晕的患者,并运用黄芪建中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结果显示:痊愈32例,占64%;显效10例,占20%;有效6例,占12%;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
        许谭丽等[3]从“太阴虚寒,阳明积热”角度,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便秘,疗效甚佳。


        3.2医案:
        3.2.1疲劳综合征案    
        张某,男,42岁。患者诉疲乏1年余,现面色少华,畏寒,气短;颈强,纳差,口臭,大便不畅;舌淡青、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阳不足、气血亏虚,治宜温中健脾、益气养血,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黄芪60g,桂枝15g,白芍药15g,党参20g,白术20g,枳壳15g,干姜lOg,槟榔15g,炒麦芽20,紫苏叶15g,大枣20g,炙甘草10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嘱患者饮食起居有规律,适当锻炼。
        患者服药7剂后疲乏减轻;再服原方7剂,疲乏、纳差、怕冷等症明显缓解。上方去党参,黄芪减为30g,再服2周,诸症基本消失。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位当责之于心脾,乃脾气虚弱、心血不足所致。病者面色少华、神倦纳差、背凉,且舌淡青、脉细,均为脾阳不足、气血亏虚之象,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获良效。
        3.2.2眩晕案    
        3.2.2.1杜某,女,27岁。患者头昏反复发作3年,有旋转感,遇劳则发,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偶有恶心感,心慌气短,背凉,神疲乏力;胃中嘈杂,便塘;舌淡、有齿痕、苔薄白稍腻,脉弱。证属脾虚夹痰湿,治宜补脾益气、祛痰化湿,方予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黄芪60g,党参30g,桂枝15g,白芍药15g,白术20g,茯苓15g,枳壳20g,葛根30g,制附片(先煎)15g,蕾香15g,大枣30g,炙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患者服上方后诸症明显减轻,再服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眩晕的病性有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脾胃虚弱,健运失常,气血化生不足,气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则脑失所养,清阳不展,发为眩晕,正所谓“无虚不作眩”。脾运失常,致水饮停聚,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头为之倾,目为之眩,所谓‘无痰不作眩”。故选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虚夹痰湿之眩晕,药证相合,病邪自退。
         3.2.4便秘案
        查某某,女,57岁。大便秘结12余年,大便干燥如羊粪样,3~4日一行,肛门坠胀感、烧灼感,口干口苦口臭,牙齿中痛,上腹部胀满,便前腹痛,便后痛减,畏食生冷,畏寒,手足冰冷,无汗出,时小腿抽筋,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头昏眼花,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多梦,舌淡红苔薄中少苔,脉细弱。诊断为太阴虚寒,阳明积热。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蜜炙黄芪60 g,党参30 g,桂枝15 g,大枣30 g,生白芍15 g,炙甘草15 g,干姜15 g,白附片30 g,积壳30 g,生白术30 g,黄连9g,生黄柏20 g,炒麦芽15 g,建曲15 g,木瓜30 g,当归20 g,竹叶柴胡30 g,粉葛30 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00 ml。服上方后症状明显好转。
        4.小结
        黄芪建中汤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脾胃病的主方。此方治疗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著有《温热论》的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为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提出具体指征:1、久病消瘦;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3、脉虚无力;4、有操劳过度史;5、阴虚内热者忌用。
        5.参考文献
        [1]杨威英,梁超.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气虚体质型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03):132-134.
        [2]杨威英,王凌云,吴小彬,梁超.从脾虚论治眩晕5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08(03):170-172.
        [3]许谭丽,刘海慧,梁超.从“太阴虚寒,阳明积热”谈中医对便秘的诊治[J].光明中医,2017,32(11):1556-1558.
作者简介:庄杰(1994.5),男(汉族),香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