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期   作者:赵秋菊 朱振明
[导读] 目的:观察采用针灸治疗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的临床疗效
        赵秋菊  朱振明
        青州市中医院  山东省  262500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针灸治疗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去年本院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打乱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前期针灸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后期针灸介入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身体体能评分和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总治疗率为95.55%,对照组总治疗率为71.11%;治疗前实验组身体体能得分及日常生活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对比P>0.05;治疗后实验组身体体能得分及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有差异(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前期针灸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好于后期针灸介入治疗,临床治疗率大有提高,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恢复了患者的生活功能,有效性强、易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可发生在任何人群、发病率高、无季节规律的常见病,以面部肌群发生功能性障碍为主要特点。研究发现,50%的周围性面瘫是特发性面部神经麻痹,主要为上下周围面部肌肉瘫痪。有关调查发现,近年来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主要以涉及的年龄段较长、性别发病率接近及一侧发病等特征,观察到临床表现有:口歪眼斜、不能控制表情肌肉、闭眼和张嘴的动作无法完成等。该病的诱发机制与个体自主神经功能、外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疾病突发率高、没有任何征兆,难以预防,在数小时内或者几天时间病情恶化程度快[1]。临床上广泛使用针灸手段治疗周围性面瘫,但在哪个时间段介入治疗能取得更好地疗效有待探讨[2]。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本次实验,获得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选取去年本院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各45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35.8.1±5.2)岁,平均体质量(62.9±2.8)kg;实验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 (36.5±4.8)岁,平均体质量(63.9±2.5)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体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收条件: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并签订实验协议书。剔除条件:存在心肝肾功能不良或相关综合症者。
        1.2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后期针灸介入治疗,实验组病人给予前期针灸介入治疗。常规针灸治疗方法有:①患者处于仰卧位,选择28号1.5寸针灸针,以远近结合原则,以患侧合谷穴、牵正穴、阳白穴、等为主穴,以下关穴、攒竹穴、翳风穴、水沟穴、颧髎穴等为配穴;②在谷穴、风池及大椎的穴位使用泻法,剩余其他穴位都使用平补平泻法留针保持半小时,牵正穴以艾条实行温针灸处理、艾条长约20mm。1次/d、半小时/次。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临床检测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对比两组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改善分为3种类型。显效:双侧额纹和鼻唇沟总体对称,可以闭眼、蹙眉,饮食时颊齿间不存食物残渣,鼓腮时嘴角不漏气,微笑时嘴角略不自然。有效:双侧额纹和鼻唇沟总体对称,闭眼和蹙眉趋于正常,饮食时颊齿间存留少量食物残渣,鼓腮时嘴角不漏气,微笑时嘴角有时歪斜。无效:除上述标准外[3]。总治疗率=显效率+有效率。使用身体体能量表及日常生活功能量表评价两组患者面部神经治疗情况,身体体能得分越高说明面部神经得到较好修复,日常生活功能评分越低表示日常生活功能较好。
        1.4统计学处理
        在电脑上,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数据
        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治愈率为71.11%;实验组数据分别为:23例、20例、2例,总治愈率为95.55%。T值为9.4221,其中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组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功能得分及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分析。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身体体能得分别为(17.17±2.11)、(17.18±2.12),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别为(7.38±2.05)、(7.48±2.07)。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身体体能得分别为(23.16±2.12)、(26.17±2.11),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别为(5.09±2.35)、(5.27±2.11)。T值为6.5221,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身体体能得分及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中医辨证认为:当人的面部肌肉经络损害,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阴阳经和少阳经受到侵犯,行经障碍,脉络不畅,而导致面瘫。当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明显疗效,但关于临床中何时介入针灸治疗,还不准确[4]。医生在这一方面,对治疗的时期,各有说辞,意见不一,大致可以分为2种观点:早诊断,早治疗,这是介入针灸治疗手段疗效好;在面瘫急性发作期,不应过早进行针刺,针灸会引发面神经性水肿,加重临床的相关症状[5]。综上所述,在本次实验中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前期针灸介入治疗结果更好,临床治疗有效率高,应用性强。

参考文献
[1]万美萍,吴兴振.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07):52-54.
[2]张林,王海.探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4):22+24.
[3]蒋华松,陈全利,张世忠.针灸治疗时机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20,35(05):711-713
[4]宋洛川.对比不同时间段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06):167-168.
[5]赵丽,李国徽,马雄国.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针刺时机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06):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