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海娅
宣威市格宜镇启文完小 655404
我在乡村学校任教20年,对乡村孩子状况较为熟悉。乡村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多数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缺少陪伴。这些年由于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学生更是沉迷于网络,和谐与人相处、真诚待人之理更是缺乏。通过调查发现:85%的小学生均偏“留守孩子”,自幼养尊处优,备受“隔代亲”的呵护,缺乏亲生父母的管教,加之部分乡村教师重知识,轻德育的教育理念,致使他们养成了自私、孤僻、自以为是等不良习气。我觉得培育学生帮扶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已迫在眉睫。
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帮扶观。我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发现了以下几种帮扶策略能扭转这一僵局,以共互勉:
一、教师引领、学习帮扶
我所任教的四年级2班中,学困生约占15%。为了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我总结出了以下帮扶方法:
(一)把全班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中有两名优生和两名学困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好的学生任组长,另一名优生任副组长。在课堂上两名优生主要帮助学困生理清思路。批改作业时,组长和副组长相互批改,然后每人批改一名学困生的作业。我时常跟踪性查阅发现:每名组长都是通过各种渠道把每个问题都学懂了才批改他人的作业。学生们在长期的帮扶中,不仅学困生得到了帮助,而且也促使了优生不断的进步,还探索出了一些让学困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的方法。
(二)抓住学困生特点,设计小组合作、竞争学习。如:自己挑一个差不多的同桌竞争,无论是作业还是课堂表现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雪中送炭、感动帮扶
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学习优秀,备受宠爱,不与不讲卫生,学习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接触,致使其自命清高,性格孤僻,帮助他人的意识不强。为了让这些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增强帮扶意识,我跟班主任老师进行交流,总结了以下有效策略:
1、总结学生学习上的不足,让几位学习优秀的学生常常关注他,并帮助他,力争让他体会到帮助了他人、自己也在不断的进步。
2、生活独立性强的学生时常跟踪、关注他在生活中的“短板”,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让他们体会到被他人照顾的温暖。
3、根据该生的不足,树立榜样,老师和学生一起给他讲道理来感动他,让他体会到被人尊重,被人称赞的快乐。
三、共享成果、评价帮扶
随着网络媒体的现代化,学生能通过电视,网络信息了解到很多关于帮扶的作用。课上,教师围绕相关知识,让学生讲出案例,如: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分别找几位学生对案例进行评价。然后生生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加以引导,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帮扶意识。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养成互相帮扶的习惯,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将会受益终身。
四、有意为难、挫折帮扶
学生间偶尔发生因不彼此帮扶而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出现有意刁难事件。我让学生把这些不愉快的事情都写在日记本上,规定一周或一月进行查看,受到了那些挫折,并进行反思。因不愿帮扶他人,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了本不该产生的严重后果,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这样,比教师在学生没有帮扶意识的情况下,直接要求学生彼此帮扶的效果更为良好,更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问题。
五、专题表彰、加热帮扶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虽有帮扶之心,却没帮扶之“胆”,导致很多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发展。针对这部分学生:
1、我时常加以开导,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讲述帮扶他人能得到哪些益处,具有哪些优越性。
2、为其营造良好的帮扶氛围,让其试着去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的帮助,持续的、逐渐的进行改变。
3、家校合作,开展表彰活动,以此来表彰他们的良好事迹,从而激发他们帮助他人的热情。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学生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能令其受到影响,所以我要求父母要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矫正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不足之处。老师对学生的培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老师要时常学习,时常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帮扶意识进行研究。父母和老师要互相支持、共同合作,才能抓住时机,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互相帮扶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帮扶习惯,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为了学生,为了德育,为了社会,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帮扶情况,努力提高学生互相帮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