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填1 黄世伟2
普宁市南径镇卫生院,广东 揭阳 515354;2.普宁市麒麟镇卫生院,广东 揭阳 515352
【摘 要】目的:观察柴芍六君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在卫生院接受治疗的108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中药组采用的是柴芍六君汤加减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的是西沙比利的治疗方法,观察并比较中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中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96%;中药组治疗后的胃排空时间以及胃动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在治疗之后也是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半年后的随访中,中药组的复发率也是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应用柴芍六君汤能够明显改善其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柴芍六君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治疗效果
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的常见症状是糖尿病性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典型的症状包括腹胀、早期饱腹、厌食、恶心、呕吐、体重减轻。体检时胃区肿胀,可听到振动水声。近年来,六君子汤作为中药方剂逐渐被用于治疗本病[1]。本次研究采用了柴芍六君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的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在卫生院接受治疗的108例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在中药组中,有男性患者31例,占比57.41%,女性患者23例,占比42.59%;年龄在3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16士2.61)岁;糖尿病病程在3—10年,平均病程(6.24士1.03)年;胃轻瘫病程为3—20个月,平均病程(11.04士0.58)月。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8例,占比51.85%,女性患者26例,占比48.15%;年龄在34—76岁之间,平均年龄(50.37士1.86)岁;糖尿病病程在3--12年,平均病程(7.03±0.28)年;胃轻瘫病程3—22个月,平均病程(12.56士1.87)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资料方面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本次研究。
1.2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表现为早期饱食、厌食、恶心呕吐、胃酸倒流、上腹部胀满等明显症状,并持续1个月以上。(3)餐后6小时通过x线检查显示胃内仍然能够看见残留标志物。(4)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影响胃动力的疾病,如食管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胰肠病、精神疾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2)有胃、十二指肠手术史的患者。(3)最近服用药物可能影响胃肠蠕动的患者。(4)患有严重的心、肾功能障碍的患者。(5)不能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方法
所有的患者进行控制血糖,维持酸碱和电解质的平衡,开始治疗其他的并发症。在此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中药和西医分别进行治疗,比较各自的临床疗效。一个疗程为10天,一共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患者西沙必利5毫克在餐前服用,一日3次。
中药组:给予患者柴芍六君汤加减治疗,药方为:柴胡13克,白芍15克,半夏8克,陈皮5克,白术10克,党参 32克,生姜8克,茯苓9克,红枣 12克,炙甘草 6克。对其他症状进行加减疗法:恶心呕吐的患者加9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白豆蔻;纳呆腹胀的患者加8克鸡内金、10克砂仁、20克炒麦芽、20克山楂;严重反酸的患者加10克海螵蛸,26克煅牡蛎粉。用法:用水煎制成 200毫升的药液,分两次服用,分别是早、晚餐前服用。
1.4诊断标准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最初的症状消失,胃排空正常。血浆胃动素恢复正常则为显效;原有的各项症状有减轻则为有效;最初的症状没有改善或恶化,胃排空延迟。血浆胃动力升高则为无效。
(2)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包括早饱、厌食、反酸、上腹饱胀、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按照反应的强度划分,以上任何一种症状都已变得严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3分;上述任何症状都可以明显感觉到,并影响到日常活动为2分;上述症状均可感觉到,但不会影响日常活动为1分;没有以上的症状为0分。治疗后减少2分为有效,减少1分为有效,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
(3)中药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具体试验如下:所有患者在试验之前需要禁食10个小时。早晨7:30进食标准餐(400毫升的水,80克方便面,50克的火腿肠),在15分钟内进食完毕,然后服用装有10根小钡条的胶囊。标准餐进食后l到6小时内让患者行仰卧位,应用摄片来记录每个小时里小钡条在胃内的数量。若6格小时之后仍有小钡条在胃内,则不管剩余数量有多少一律延长到8小时为止,并记录好组最后的排空时间。观察期间不能进食物以及水分。判断标准:胃排空的时间大于6小时则判断为胃轻瘫。
(4)检测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胃动素水平。
(5)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头昏嗜睡以及锥体外系反应。在治疗期间的任何不良反应都有详细的记录。
(6)观察中药组和对照组患者半年后的复发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本篇文章应用了SPSS25.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对所得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与分析,计数型指标(治疗有效率、半年复发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例(n\%)来表示,然后通过x2进行检验;计量型的指标(胃排空时间、胃动素水平以及空腹血糖指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用t进行检验。P<0.05则表示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则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中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共48例,优于对照组的62.96%,共34例,二者的差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详情见表1。
.png)
P 0.00062
2.2比较中药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中药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各项症状比较,中药组在改善临床各项症状方面要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详情见表2。
.png)
2.3 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胃排空时间以及胃动素水平
中药组患者治疗之后的胃排空时间是(4.61±1.17)h,低于对照组的(6.24±0.25)h,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胃动素水平是(143.28±93.87)ng/L,低于对照组的(301.26±114.62)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两组在治疗前胃排空的时间与胃动素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png)
2.4 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给药前后的空腹血糖指标对比
中药组患者的给药前空腹血糖指标为(13.27±2.43)mmol/L,给药后空腹血糖指标为(5.34±2.07)mmol/L,给药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给药前空腹血糖指标为(13.57±1.82)mmol/L,给药后空腹血糖(7.81±3.02)mmol/L,给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的数据,发现给药前的空腹血糖指标P=0.4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的空腹血糖指标P=0.0000,表示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5。
.png)
2.5 比较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根据实验数据显示,中药组的患者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发,对照组的患者中出现口干症状的有2例,出现头昏嗜睡症状的有2例,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有1例。中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坚持疗程结束,无特殊治疗,1周内症状消失。血、尿、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没有发现异常现象。详情见表6。
.png)
2.6 观察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半年后的复发情况
中药组与对照组患者进行随访半年,结果中药组的患者症状复发有2例,复发率为3.70%,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复发有14例,复发率为25.93%,中药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的差异是有显著的差异性意义的,且P<0.05。详情见表7。
.png)
3讨论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糖尿病患者胃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引起的胃动力下降,主要临床症状有早期饱食、厌食、肿胀、恶心呕吐等,通常饭后加重,b超检查可发现胃胀。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力降低,影响降糖药物的吸收,血糖控制不足,可能导致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早期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临床治疗以控制血糖为主,以低脂饮食为主,少量反复进食,并应用药物促进胃排空,如多潘立酮、胃复安、西沙必利等,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削弱胃动力的作用,停药后容易复发。糖尿病性胃轻瘫在中医里还没有具体的名称。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此病可归属于“腹胀”“痞满”等范畴, 其病因与消渴的机理密切相关,慢性病致虚。糖尿病人消渴日久、脾胃不调、气机阻滞、胃肠功能发生紊乱以及胃排空发生延迟导致发病,所以中医药治疗以疏肝、和胃、健脾为主,以化痰、顺气、消食为辅。
柴芍六君汤出自《医宗金鉴》,认为本方具有疏肝、调气、健脾胃的作用。方中柴胡可以疏肝解郁;白芍能够养血柔肝、缓急止痛;陈皮可以健脾理气;半夏可以和胃燥湿止呕;党参能够健脾益气;茯苓可以健脾渗湿利水;白术能够健脾燥湿;甘草可以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这些药物相结合,能够起到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六君子汤原本的药方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和半夏,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可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促进胃肠蠕动和胃排空[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中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2.96%(P<0.05);中药组治疗后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胃排空时间是(4.61±1.17)h,低于对照组的(6.24±0.25)h(P<0.05);中药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胃动素水平为(143.28±93.87)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1.26±114.62)ng/L(P<0.05);对比中药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胃排空的时间与胃动素水平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柴胡六君子汤促胃作用明显,可以及时促进胃排空,有效改善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段丽云,顾成娟.干姜、吴茱萸、肉豆蔻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脾阳虚型)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J].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11-1413.
[2]张艳丽.质子泵抑制剂联合α-硫辛酸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疗效评价[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0,16(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