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   作者:邵如月
[导读] 评估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

        邵如月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嘉兴 314100
        摘要:目的:评估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分别接受急诊护理流程、常规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试验组的分诊评估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急救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指的是脑血供突然中断所致脑组织坏死,具有起病急骤、进展快、病情凶险的特征,致残率、病死率均比较高[1]。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上应给予急救治疗,并要优化护理流程、给予优质的护理配合,才能提高抢救效率、急救质量。为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现对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分组实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36~75岁,平均(58.56±3.65)岁;发病距离就医时间30~110分钟,平均(62.62±12.34)分钟。对照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5~76岁,平均(58.62±3.57)岁;发病距离就医时间35~108分钟,平均(62.57±12.21)分钟。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在发病后120分钟内就医;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符合其指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院前急救出现身体僵硬等体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接诊后直接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快速评估病情,并配合急诊科医生实施静脉溶栓等急救治疗手段。试验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如下:①开通绿色通道。120急救车接诊后,立即为患者开通静脉通路,给予辅助吸氧,连通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进行监测,并观察面色。通知神经内科医生提前到达抢救室,做好抢救准备。联系急诊科开通绿色通告,院内做好接诊准备。120急救车抵达医院后,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②静脉溶栓治疗全过程护理。第一,静脉溶栓治疗前,向患者家属进行宣教,签署知情同意书。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完善相关检查。第二,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复查血常规,有出血倾向者,判断其是否存在颅内出血征象,行CT检查。第三,静脉溶栓治疗结束后,将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并开展心理状态评估,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负面情绪。③康复指导。患者生活体征平稳、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尽量早期活动,开始以床上肢体活动、被动关节练习、大关节活动为主,然后逐渐过渡到下床活动、主动关节练习、小关节活动。指导患者开展进食、穿衣、洗脸、梳头等日常生活活动的练习,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的分诊评估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两组的抢救质量比较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是由脑血管血液灌注不足、缺氧缺血而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2]。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可发展为脑疝、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3]。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可以使脑血管内栓子得到溶解,加快血流灌注的恢复,促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解除[4]。但静脉溶栓有着严格的时间窗,一般需要在发病后2小时内开展方可得到理想效果。鉴于此,急诊科抢救中,应尽量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质量,从而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急诊科常规急救护理方式,各环节分工不够明确、衔接不够紧密,影响着急救效率。急诊护理流程是一种分工明确、措施有序的新型急救护理模式,可提高急救效率、急救质量。本次分组实验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分别接受急诊护理流程、常规急诊护理。结果发现,试验组的分诊评估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抢救工作的开展速度,能够为患者的后续治疗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其原因在于,急诊护理流程能够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诊工作更加有序地开展,实现了各护理环节之间的紧密衔接,从而可以节省各环节不必要的耗时,缩短分诊评估时间、转诊时间、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同时,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稍高于对照组。提示,急诊护理流程在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综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急救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0):57-58.
[2]刘霞,葛万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1):7-8.
[3]王欣.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0):1681-1683.
[4]施维,赵佳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7):9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