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   作者:李玉惠,
[导读] 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李玉惠,
        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广元  628000  

        【摘要】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82例脑梗死患者开展研究,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结果:观察组HAMA和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负性情绪,提升其认知功能。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脑梗死;认知功能;负性情绪
   
        脑梗死发病治疗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性障碍,患者无法正常开展日常生活和参加工作,往往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脑梗死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概率为25%-60%,且患者心理状态对治疗的效果也有一定影响。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心理状态,正确面对疾病,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研究选择82脑梗死患者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通过对比护理效果,证实心理护理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来我院治疗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符合其诊断标准[2]。观察组41例,男患者28例,女患者13例,平均年龄(63.50±9.77)岁;对照组41例,男患者30例,女患者11例,平均年龄(62.11±7.9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其中包含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自主开展功能锻炼,实施预见性并发症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方法:(1)心理干预:入院后立即依据患者年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等信息制定针对性心理计划,全面评估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开展渐进式放松训练,如指导患者保持5-7s全身肌肉紧张,注意肌肉紧张产生的感觉,此后快速放松肌肉,引导患者体会肌肉放松的感觉。每周安排咨询师开展2次心理松弛治疗,减轻负性情绪。每天在晨起和晚上入睡前播放轻松的音乐,放松心情。(2)认知干预:统一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其中包含疾病知识、康复措施及并发症鼓励患者等。每周安排一次专题讲座并由治疗成功者为主讲人,讲述护理经验,创建微信群让患者主动分享治疗经验。(3)家庭治疗:与家属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功能障碍,遵医嘱开展功能锻炼。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主动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安抚、支持。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护理后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心理状态[2]。HAMA分值范围0~56分。HAMD分值范围0~74分。两组评分均为评分越高,焦虑、抑郁心理越严重。
        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7]评定认知功能,包括计算力、注意力、定向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回忆能力等,总分30分,患者认知功能与得分成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HAMA、HAMD、MMSE评分分别为(15.34±2.17)分、(17.52±1.03)分、(26.17±1.03)份,对照组HAMA、HAMD、MMSE评分分别为(18.97±3.35)分、(21.31±2.44)分、(21.52±1.44)份,两组之间两项评分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5.832、9.163、16.187,P=0.000、0.000、0.000)。
3讨论
        脑梗死作为目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已经有诸多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改善预后,但因其对身体功能的影响,普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对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护理,发现观察组HAMA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发现心理护理实施过程中通过肌肉放松训练帮助患者放松身体,后由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辅导,针对性减轻患者不良情绪,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放松。此外,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在提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效果,这是因为通过健康教育手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开展交流群让患者相互之间共同分享交流经验,学习自我护理技巧,提高自身认知水平,改方式也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临床配合度,患者不仅能学习到相关护理知识和技巧,也感受到来自社会、病友的关爱,可以帮助患者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是值得临床推荐的一种护理方法。
        综合上述,脑梗死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认知功能,该方法优势显著,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彭斌,等.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被引量:3[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9(9):9-9.
[2]董倩.基于时效性激励理念的心理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弹性生存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8):2525-2527.
[3]李元英. 老年脑梗死病人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23):3807-38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