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春燕
嘉善县中医医院 ICU 浙江嘉兴314100
摘要:目的:评估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的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CNS、ADL评分。结果:比较两组护理前的CNS、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护理后的CNS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护理后的ADL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功能恢复
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除了给予积极治疗之外,也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配合,从而达到促进患者疾病转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为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现对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分组实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的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试验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58.56±3.65)岁;发病距离就医时间3~11小时,平均(6.62±1.34)小时;出血量25~88毫升,平均(44.46±3.16)毫升。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3~76岁,平均(58.62±3.57)岁;发病距离就医时间2~10小时,平均(6.57±1.21)小时;出血量28~89毫升,平均(44.41±3.23)毫升。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中医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在发病后12小时内就医;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功能衰竭;精神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其他原因所致脑出血。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①基础护理。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良肢位摆放,头部抬高15~30度,观察是否出现呕吐、高热、躁动等症状;清除口鼻中的分泌物,确保呼吸通常,并持续给予吸氧;患者意识清醒后,给予排痰、翻身,预防呼吸道感染、压疮。②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患者意识清醒后,给予健康知识宣教,讲解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因病机、治疗、并发症,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采用鼓励性、乐观的语言,来帮助患者面对现实,并通过讲解正面案例,来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疾病。③饮食护理。嘱咐患者控制钠盐、脂肪的摄入量,进食富含纤维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后将床头抬高,以避免返流,并清洁口腔。④运动指导。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早期锻炼,开始以床上肢体活动、被动关节练习、大关节活动为主,然后逐渐过渡到下床活动、主动关节练习、小关节活动。护理时间为21天。
试验组患者接受中医临床护理路径。①第1天。应用中医灌肠疗法处理便秘、改善热证。药方为大承气汤,厚朴20克、生大黄12克、芒硝10克、枳实1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每天1剂。灌肠时,患者取屈膝卧位,在肛管前后涂抹润滑油,导管插入15~20厘米,从而使药液直接抵达结肠部位,缓慢注入药液,结束后缓慢退出,使药液停留30分钟左右。②第2~3天。应用中医按摩疗法帮助患者醒脑开窍。取印堂穴、百会穴、内关穴。用中指指面对印堂穴进行10~20次按揉,力度宜轻;用食指或中指对百会穴进行10~20次点揉按摩,力度由轻转重;采用按揉法对内关穴进行20~50次按揉,力度宜重。每天1次。③第4~14天,给予情志护理,采取暗示疗法、移情易性、情志疏导等,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针对有便秘症状者,可给予腹部按摩,先后顺时针、逆时针揉肚脐部位各50次,再顺时针沿着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方向按摩50次、轻拍20次。针对偏瘫者,采取平补平泻法针刺曲池穴、关元穴、环跳穴、承扶穴、肩髎穴、足三里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并给予中药熏洗,药物组成:川芎30克、桂枝30克、桑枝30克、大血藤30克、路路通30克、红花30克,每天1剂,先熏后洗各15分钟。第15天往后与对照组相同。护理时间为21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加拿大神经功能量表(CN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CNS总分0~45分,得分与神经缺损程度正相关。ADL总分0~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护理前的CNS、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护理后的CNS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护理后的ADL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的CNS、ADL评分比较(x±s,分)
.png)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出血,具有病情凶险、复杂、变化快的特征,致残率、病死率均比较高[1]。中医认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中风”范畴,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血溢脑络,进而导致脑络痹阻、神明不调[2]。科学的护理干预,是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了中医护理、临床护理路径两种护理模式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本次分组实验结果发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示,辨证方药、健康教育、情志护理、饮食、运动等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切实有效。
综上,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玫.中医护理对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7):143-145.
[2]周华英.中医护理对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J].新中医,2019,51(10):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