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湿疹治验一例的方证分析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   作者: 江 海
[导读]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

         江 海
         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云南 文山663099
         【摘要】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皮疹呈多形性。 湿疹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较为复杂,与多种体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中医治疗湿疹需要结合病史、患者体质特点及伴随症状等进行辨证分析,标本同治,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湿疮 中医治疗
1.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55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皮肤瘙痒、红疹、丘疹、丘疱疹10年余,多发于四肢,甚时头部、颈部亦出现疱疹、脓疱,曾多次在外院就诊,诊断为“顽固性湿疹”,用过“甲泼尼龙”等药,用药时症状可有改善,但停药后则又反复。来我院就诊时症见皮肤瘙痒、四肢皮肤散在红疹、丘疱疹,有点状渗出,患者表情痛苦,口干欲饮,眠差纳可,时伴脘痛,大便常不成形,小便尚调,舌质暗红苔黄微腻,脉细滑。患者诉同时患有慢性荨麻疹10年余,反复发作,有胃病史15年,常因饮食不慎而致胃脘疼痛。据舌脉症,本病辨证为湿疮(湿郁化热),处方如下:地肤子15克 蒺藜15克 茯苓20克 薏苡仁30克 黄柏10克 连翘15克 桑叶1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赤芍15克 苦参15克 白鲜皮15克 石斛10克 乌梅15克 甘草10克。4剂,冷水煎服,二日一剂。并嘱患者注意休息,调畅情志,饮食宜清淡,忌食辛热、腥腻之品。药后1周复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随症化裁,曾选加蝉蜕、百部、大枣、西洋参等药,续服原方加减治疗两月余,湿疹逐渐消退,皮肤搔痒消除,荨麻疹也未发作,随访两年,均未复发,仅偶尔因饮食不慎而感胃脘隐痛。
2.湿疹的概述
2.1湿疹病名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皮疹呈多形性。慢性期则局限,而且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现象,容易复发。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一般人群的患病率约3%~5%,儿童患病率达10%~20%。中医称为“湿疮”、“浸淫疮”等,认为多由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养,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久卧湿地,淋雨涉水,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侵淫肌肤而发病。急性者多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病机,反复发作者则多以“血虚风燥”、“湿郁化热生风”为主要病机。
2.2历代医家对湿疹的论述 《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曰:
“小儿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其疮初出甚小,后有脓汁,浸淫渐大,故谓之浸淫疮也”,“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出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提出湿疹的病因是心火旺盛,外受风湿热邪所致。《疮病诸候》曰:“浸淫疮者,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初如疱,须臾生汁,热盛者则变为脓,随瘥随发。”此描述类似于现代急性湿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湿癣候》曰“湿癣者……浸淫赤湿……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为湿癣也。”认为其与风湿邪气入侵肌肤、日久不解而成。《疡科会粹》曰:“血风疮……此证湿火相搏,气虚血热之病。

”唐代《千金方》曰:“浸淫疮者,浅搔之蔓延长不止,初如疥,搔之转生汁相连着是也。”意为以瘙痒、搔抓后出现皮疹,流渗水为浸淫疮。宋代《圣济总录》曰:“风热蕴于心经,则神志躁郁,气血故作,发于肌肤而为浸淫疮也。其状初生甚微,痒痛汁出,渐以周身,若水之浸溃,浸泱不止,故曰浸淫。”类似于急性湿疹的临床特征和病程。明代《外科正宗·血风疮》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清代《外科证治全书·血风疮》曰:“燥热内淫,风邪外袭,风湿相搏,发为疙瘩,或如粟米,瘙痒无度,破浸脂水,浸淫成片,小便不调,心烦口渴。”此描述相当于现代丘疹性湿疹的病因病机及症候,是一种以皮肤瘙痒、生有粟疹、抓破津流血水为特征的湿疹。《外科真诠》曰:“血风疮,生于两胫内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此处为小腿湿疹的描述。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浸淫疮,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湿疹的病机是“由湿热内搏,滞于肤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具体说来,其根本病因病机为脾虚湿蕴。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记载:“夫疥癣者,皆由脾经湿热及肺经风毒客于肌肤所致也,风毒之浮浅者,为疥。风毒之深沉者,为癣。盖癣则发于肺之风毒,而疥则兼乎脾之湿热而成也,久而不愈,延及遍身浸淫溃烂或痒或痛,其状不一。”,“月蚀疮,生小儿耳窍之旁,虽曰指月生,恐未必然,大抵风湿热毒成疳耳。”提到了癣之发生不但与风湿热邪有关,而且与肺脾两经也相
关,并指出了二部湿疹的致病之邪为风湿热毒。在冯楚瞻的《冯氏锦囊》中记载:“妇人血风疮,因肝脾二经风热郁火、血燥所致。”论述了相当于现代丘疹性湿疹的病因。 清祁坤《外科大成》论述小儿湿疹形成时言:“敛疮由母受胎之日,食酸辣海味太过,多生此疮。”可见古医家已注意到饮食、遗传、体质因素对湿疹发病起到了重要作用【1】。总之,本病外在表现多样,发病部位不定,内涉心、肝、脾、肺、肾五脏,病因多与风、湿、热、燥相关。
3.病例方证分析
3.1辨证分析 患者患有慢性荨麻疹10年余,反复发作,有胃病史15年,常因饮食不慎而致胃脘疼痛,存在脾虚失运,湿郁不化的基础;湿郁日久,化热生风,发于肌表,故表现为皮肤瘙痒、四肢皮肤散在红疹、丘疱疹,有点状渗出,符合“湿疮”临床表现;口干欲饮,舌质暗红苔黄微腻,为湿热内郁之征;脘痛,大便常不成形,脉细滑则为脾虚湿郁之象。本病的病位主要表现在皮肤,其内涉及脾胃等脏腑机能,主要病机为湿郁化热。
3.2方药分析:地肤子、苦参、白鲜皮、黄柏同为方中君药,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蒺藜、荆芥、防风,为臣药,主要加强祛风止痒作用;茯苓、薏苡仁,同为臣药,能健脾利湿,加强利湿作用;桑叶、连翘、石斛和乌梅为佐药。桑叶、石斛、乌梅养阴并敛阴,防风燥致肌肤失养,且乌梅尚有杀虫止痒、抗过敏作用。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甘草调和诸药。
4.总结与体会
    湿疹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较为复杂,与多种体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即便查清一些可能的因素,也难以预防和消除,或因其它共同致病的因素难以避免,而致本病顽固难治和易于复发。本例患者初诊时以湿疹病变表现为主,反复发作十年余,多方医治不效,同时患有胃病、荨麻疹等疾患,病机复杂。笔者认为该患者胃病日久,脾胃运化失司,脾为湿困,久则湿郁化热,浸淫肌肤而发为湿疹。患者久病体虚,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抵御病邪机能减退,终致病变涉及五脏,多因风、湿、热、燥等病邪而诱发疾病,属于易过敏体质,故而常伴发荨麻疹疾患。所以在治疗上应注重调理患者体质,增强免疫力,标本同治,并坚持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奇等.湿疹病因病机初探及临证浅析.江西中医药,2019 ,50,(8):9-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