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1期   作者:陈丽君
[导读] 现阶段新课标倡导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陈丽君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广东 广州510000
        摘要:现阶段新课标倡导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式,就是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应当是为了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吸纳,并以此为着眼点,引导同学们围绕课堂内容以及数学相关知识展开思考,鼓励其主动学习。由此,在低年级课堂中开展有效情境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如何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课堂上构建有效情境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前言:
        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主动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将重心放在情境性的设计里。在提供动手空间中实施鼓励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方法;在进行自主质疑的问答环节里要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大家主动融入实践生活中,以及让所有同学都能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提升,培养人才,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
一、培养联想思维,导入环节引入故事情境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从学前班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很多同学还没有从内心深处构建起一个基本的学习思维,此阶段的学生特点就是喜欢玩耍,对学习的兴趣明显不足。尤其是在数理性较强的数学课上,很多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不是特别积极,没有像高年级同学一样展现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了培养出同学们的学习思维,让每个人都能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授知识,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环节时就运用适当的策略,抓住同学们的思维和眼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内容时,很多同学对于长度没有一个基础的概念,而且对长度单位的学习也没有建立起较为敏感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同学们将注意力转移到长度单位的学习让来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化教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导入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境,让同学们在情境中发挥思维,思考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寻找长度单位,并注意长度概念的思维习惯。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先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故事将同学们的思维带入思考情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就已经转移到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此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就已经达成,紧接着教师可以继续讲述该情境下的故事:“这群小猴子呀,特别聪明,他们虽然不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外观来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应该成为首领。这群小猴子喜欢聚在一起,比较谁的尾巴更长,有的猴子一生下来尾巴就比别的猴子长了一厘米,虽然一厘米也没有很长,但是对于这群小猴子而言,这一厘米的长度可是至关重要的,长了一厘米,它就可以成为猴子首领,而短了一厘米,他们就只能成为猴子小兵了,同学们,听过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到了这一厘米的重要性,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么重要的一厘米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通过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开始思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利用情境化教学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中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大家对一厘米这个概念的认知和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于课堂的配合程度也会提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联想思维。
二、鼓励有序思考,问答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引导同学们更加主动餐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问答环节,时刻提醒同学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防止出现注意力转移或者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提问过程中也可以运用一些巧妙的策略,鼓励学生有序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性的问题转变为直观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节内容时,由于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基础数学理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只需要记住加法的基础法则,通过大量练习就可以对这一节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较好地完成学习。但需要注意,这样的教学方式并非没有缺点,很多同学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时,由于数学计算法则的内容较为抽象枯燥,容易滋生学习倦怠的心理。为了引导同学们主动学好这一节的内容,教师在正式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除了讲授基础的运算法则,还应当及时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逐步设问以验证学生们是否在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是否能将加法的运算法则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比如在正式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完成基础数学加法法则的讲解之后,为了防止部分同学开小差,可以当堂对一些同学进行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数学加法法则进行了学习,相信大家都已经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具体算法有了认识,那么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昨天老师去菜市场买菜,老师,看菜市场上的西红柿挺新鲜的,就一口气买了14个,老板娘看我买得很多,就决定再赠送我3个,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计算一下老师昨天一共买回家了多少个西红柿呢?”
        此时教师可以随机抽点同学进行回答,由于本道题的计算并不涉及进位,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中应当可以较为快速的解答出,本题的计算算式是14+3=17(个)。当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把握,教师可以继续加大问题难度,同样利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们进行一些更有难度的练习。在这样一问一答的练习过程中,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保持,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理解程度,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应用题的能力。
三、课后复习环节利用教学情境,完成知识拓展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引入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其实在课后复习环节中也同样可以利用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比如:“我们学校后山有一处果园,果园的主人每年都会收获很多果子,今年苹果的收成很不错,果园的主人一天就卖出了35斤苹果,同时还卖出了42斤香梨,同学们能不能算一算香梨比苹果多卖了多少斤呢?”通过这样简单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把握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在课后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教师依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课上的问题情境继续引入到课后练习中,在布置作业习题时,要是可以对习题进行特殊设计,比如:今天我们在课上了解了学校后山的果园,老师还要在跟同学们分享几个重要的消息,其实果园的主人去年也卖了不少水果,山楂卖了32斤,桃子卖了65斤,请同学们帮果园主人算一算,山楂比桃子少卖了多少斤?
        通过问题的连锁设计,可以使学生对作业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吸引学生更好完成作业,将较为有趣的小故事融入到日常学习中,既能帮助学生建立其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兴趣,又能培养其数学思维的形成。
总结: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好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一个个层层深入的问题,由于抽丝剥茧一般,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问题,帮助学生将问题一个个解读清楚,从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有序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71.
[2]王德文.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才智,2020(21):124-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