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容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巍山镇怀鲁小学322100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是科学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操作资源进行操作。通过科学实验等一系列具体的操作,学生一是将科学知识放入科学实践中检验,二是在实验中体会到应用知识和拓展知识的乐趣,增进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理解,从而提高科学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
【关键词】小学 科学实验 课堂有效性
前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科学基础比较薄弱,实践操作能力也还在初始养成阶段,因此,小学阶段科学实验课堂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现状以及他们对本学科的认知,遵循安全第一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实验操作的形式更大程度地开拓学生学习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水平。
1、安全是准线,原则先告知
任何一场实验开始之前,操作者对操作的具体安排和操作原则都要提前知悉。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参加科学实验的兴致浓厚、性格又比较积极好动,这一方面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又增加了安全隐患,即因不慎操作错误导致的安全风险。学生的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课堂教学之前,多次强调实验的基本原则,最好是让同学们能够扎实记忆。有些原则尽管学生们已经提前记忆,但在活动中还是会忘记,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试错进行反向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课程主题的筛选,选择可以确保安全又能考察学生操作能力的实验项目,由易到难,顺应学生们的认知顺序和学习水平。
以教科版三年级《测量气温》这一课时教学为例,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气温,并由此发现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探索部分,回顾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使用气温计到校园各个地点测量气温。本节课主要是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让学生知道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就要进行安全考察,可以选取学校或周边有大树的地区,划取一小块范围带领同学们集中测温,避开车流和人流,保证环境的安全和安静,准备好相关卫生医疗用品,以防安全意外发生。
2、动脑+动手,关注学生主体性
科学实验的乐趣,往往要亲身体验才能获取。学生在每一场科学实验中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以及日后学生科学操作的水平提高。学生在实验课堂的参与份额应该成为课堂的“大头”,且每位同学都能够保证基本的课堂参与度。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同学们在操作的同时积极思考,并且形成自己的学习脉络和操作心得,课后进行总结和分享,这样能够起到一个消化、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和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多层次的科学品质,促进学生科学学科的学习。积极动脑和灵活动手相结合,让科学实验课堂变成一个知识传授和知识应用的综合平台。
以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动物》单元第三课《观察一种动物》这一主题实验观察课程为例,这一课时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本课课题没有明确规定小动物的名称,但我们一般选择蜗牛。因为蜗牛是我们身边常见动物而且蜗牛易于饲养,行动缓慢,便于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观察。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蜗牛的外形、反应、运动等方面特征。
观察不是单纯的地看,也不是时刻集中的记录,需要合理的步骤安排和观察技法。
教师可以安排大部分的课堂份额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观察,但在观察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启发,同时对基础知识还要进行简要的讲解,并且安排时间给大家集中讨论,再次巩固、提取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课上则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总结概括,在课堂上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老师然后再进行总结性的板书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讲台上自主展现自己的信息获取进度和思考状态,其他学生可以积极提问、互相讨论交流,得出更丰富、更精当的结论,这也是一个科学思维养成的契机。有了这样一个实验操作阶段,老师再度进行文本知识的讲解就会事半功倍,可见,实验课与文本课不是脱节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操作应渗透在学科学习的全方面。
3、教师巧指导,互动乐趣多
教师在科学实验课堂中有很多角色定位。一是监督者,通过观察同学们的实验情况,确保同学们的人身安全和实验进度;二是引路人,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状态的改变,教师要进行敏锐的捕捉,及时帮助同学们排疑解难,将同学们引入正确的操作流程中;三是协作者,成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应始终担任旁观者,而应该参与进来,和同学们”共进退“,教师的示范和陪伴可以帮助同学们及时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同学们的操作状态和问题所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在不断试错、彼此纠正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好的师生协调能够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实验课堂建构为例,本次课程涉及初中的物理知识,考察材料的大小对沉浮情况的影响,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活动简化、明确化,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有所取舍,选择最重要、最具操作条件的实验内容。例如最简单的实验材料:木头、铁块和石块,比较不同物体的沉浮性,契合小学科学实验的要求。教师可以以这一材料进行课程倒入:大家知道材料是什么吗?看见我手里的这一小块是什么了吗?同学们分别回答是木头、铁块、石块。老师就可以顺势导入:对了,这个木块是由木头做的对不对?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木头是制造木块的材料。铁块的材料就是铁,书的材料就是纸。我左手是一个小木块右手的是一杯水,今天就来探讨材料的沉浮,大家猜猜我会怎么操作呢?同学们通过这个导入,基本可以了解材料的判定,猜测出实验的操作进程。接着老师可以进行一个示范实验,老师将木块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就可以说是沉的。老师在操作时,依次用不同材质的材料做实验做实验,让同学们分小组记录,并猜测可能出现的结果,以便稍后自行操作。
结语
科学是智慧的结晶,在小学阶段进行科学知识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机械的理论原则。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就是要帮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到科学的神奇与奥妙,通过实验的积累增进科学知识,塑造学生严谨认真、细致观察等科学态度和品质,同时形成理性思考、对比分析等科学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和今后的全面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初等教育阶段的科学普及,不仅仅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师资的配备、实验器材、实验场地的安排,都是不断拓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光富.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有效课堂[J].金色年华(下),2012
2、张晓慧.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科学驾驭综合性学习[J].青海教育,2004
3、史碧竹.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教学优化措施[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