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夕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浙江 宁波 315500
说起我们班的“宝宝男”,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两年级了,很多时候动手能力远不及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背着书包到教室,放下书包后,接下来的事情就一团糟了,手上的东西不提醒就随地乱放,什么水壶、雨伞直接教室过道上放置,直到老师、同学提醒才匆匆归置,这样的提醒每天都要很多次。这两年他凌乱的课桌不知给班级扣过多少分,我专门教过他整理、归置书本,整理好那一会儿是整齐的,没一会儿又会被他翻乱。这个情况也多次和家长交流、沟通过,让家长配合一起帮助他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爸爸妈妈疏于对他日常生活的引导,从小到大都是祖辈照顾,祖辈格外宠溺他,导致他在家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因为他“宝宝男”的个性,班级里其他小朋友都不是很喜欢他。怎样帮助他,让他能和同龄人一样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告别“宝宝男”的性格呢?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和班上小朋友对他有了重新的认识。
疫情期间,学校规定每个班级在教室里用餐。一天中午,在大家有序地领完餐盒后,我扫视了一遍教室,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已经打开餐盒在用餐了,唯独他,餐盒还没打开。他对着餐盒左掰掰,右掰掰,见掰不开,还使上了我平常用的方法,拿起餐盒轻轻摇晃,但仍打不开。终于会自己动手想办法了,那一刻我在心里暗暗赞许了他。我走到他桌边,他一看到我,小脸涨得通红,下巴开始抖动,一脸的委屈样。“刚刚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去掰了,对吗?很能干哦!”我试图用称赞转移他的激动情绪,“我来试试看吧。”我接过他的餐盒,掰了好久,也没掰开,原来餐盒边缘变形卡住了,一时三刻是打不开了,这可怎么办呢?去食堂换一盒?其他小朋友要添饭、放餐盒,我不能离开教室。让其他同学帮他去换,也不适合。我想了想,对他说:“这个餐盒老师也打不开了,只能去食堂再领一盒饭,你会去领吗?”我没抱希望地加了后半句,原本想着他要是不愿意,我把自己那盒先给他吃,没想到他冲我点了点头。“你一个人去,可以吗?”我追问道。“好的。”尽管他的声音很轻,但是他愿意。我让他拿好餐盒,叮嘱他路上不要奔跑。还没等我说完,他就起身从教室后门出去了。望着他的背影,我有欣喜,又有丝丝担心。我不时往教室外面张望,十分钟过去了,按理应该是可以回来了。我开始担心,刚刚忘记告诉他了,提供餐盒的是餐厅一楼,他会不会跑到我们以前吃饭的二楼去了呢?按捺不住心焦,我请一位已经吃好饭的同学去食堂看看什么情况。5分钟过后,派去查看的同学回来了,可他还没有回来,正当我纳闷时,他端着餐盒从后门进来了,小脸通红,满脸是汗。我赶紧迎上,问他:“换来了吗?”“换来了。”他点点头。“那你怎么过了那么久?”他点了点后门,说:“我沿着操场走的。”天哪,这个实诚的孩子,一个人按照疫情期间我们排队出行的路线去了餐厅,绕了半个操场去,又绕了半个操场回。
我心疼地帮他擦去脸上的汗,招呼他赶紧吃饭。随后我轻轻坐到他的身边,告诉他:“知道吗?今天你的表现特别勇敢,这盒饭是你凭着自己的能力换来的,真棒!”他睁大眼睛看看我,又看看餐盒,“嘿嘿”地笑了。接下来整个吃饭的过程,他始终若有所思,脸上不时露出一丝丝喜悦。我知道他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在心里一次次和那个勇敢的自己对话呢。我拿起手机,把这个美好的画面定格住了。
一次偶然的锻炼,让“宝宝男”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而且这份成就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他身上持续着,我能感觉到他想试着迈出第二次、第三次……
又有一次恰巧,负责打扫教室门口的同学被美术老师叫去集训了,得整整一个月,这就意味着教室门口的打扫空缺了,所以我得再物色一名同学。突然想到了他,这学期,我给他安排的是擦教室边柜台面,但因为疫情期间,学校规定早上是班主任擦洗,晚上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消毒,所以对他来说,只要中午时间偶尔擦一下就好了,于是我就把接下来打扫教室门口的活儿分配给他了,并叮嘱他打扫完顺带把两个垃圾桶去分类倾倒。第一天,他准时在“健康加油站”时间拿着扫把去教室门口打扫,我在前面看着他,看了一会儿,就明白了为什么以往同组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一起做值日了,原来他连扫把都不会握,拿着扫把悬空挥来挥去。我走过去,手把手叫他握扫把柄,教他要扫把着地,轻轻地扫。他试了起来,扫一下,看我一下,看起来有点紧张。我点头示意,他才放心地一下一下扫起来,虽然中间打扫磕磕绊绊,但是他一直都没停下来。我在旁边假装指导,时不时地上去搭一把手。扫完后,又指导他分类把垃圾入桶去倾倒。等干完一切,他望着我,我笑着对他说:“今天学会了扫地,高兴吗?”他使劲点点头,冲着我笑了起来。我又对全班小朋友说:“今天,王同学帮助XXX做值日,要表扬!”小朋友一听纷纷朝他点赞。第一次因为劳动被同学认可的他,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夸赞喜不自胜。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都按时打扫教室门口卫生,扫地的动作越来越娴熟,在倒垃圾之前,还会大声地问一下:“大家还有垃圾吗?我要去倒了!”之前劳动时,只会呆在角落,闷声不响的他,一下子变成了班级里的劳动积极分子,这又一次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让“宝宝男”从心底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原来我也可以和大家一样的!从此他也学着和大家一样有序地摆放物品,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需求,大大方方地和同学交流。渐渐地,昔日的“宝宝男”变成了一个阳光开朗、自立勇敢的“热心男”。
“宝宝男”的蜕变,让我深深感受到,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需要有意地“刺激”,需要被认可,自我价值感始终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