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江资
东阳市吴宁二校
传统的劳技课堂教学模式“先示范,后模仿”,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制作方法,教者要进行详尽的示范,讲授代替了探究; 为了让学生完成作品,教师省去了学生创新的时间……一切问题的答案都由教师全盘托出,学生变成一个技法的模仿者,虽然亲历了实践,却没有思考,虽然解决了问题,却仅有模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不利于新知的形成和技能的掌握。
“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动手实践的同时更多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只讲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容易遗漏以及想不通、想不深的知识,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交流的时间,真正做到减少无效学习。“先做后导”不仅能够让学生习得技能,还能完成自我创新,让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更高效。本文教者以浙江省劳技教材“编织小挂件——三股辫的编织”编写为例,对小学劳动技术课教学中的“先做后导”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一、问题引入,找准起点
《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只有对劳技感兴趣了,才能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新课导入时的情境设制,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事物,并对它产生充分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动手制作兴趣。
《编织小挂件》一课中,教者首先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带来了一根绳子,同学们会编织吗?”出示学生创作,之后教者又让孩子欣赏漂亮的挂件,这只是一些简单又常见的绳结,接着教者讲述绳结的由来及历史演变,“绳结由古老的记事功能演变到现在的装饰手法……你对编织有哪些了解?会编织三股辫吗?
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教学起点,轻松自然的导入新授环节。课堂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亲身的经历紧密联系,因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导学单,自主尝试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名言:听见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他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
在本课中,怎样学习编织方法呢?教者给学生提供了导学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体验编织的步骤与方法。
教者充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体现了孩子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学生有一定的编织能力和打结的经验,一些简单的制作步骤就可以独立完成。
三、互助学习,再次体验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相近年龄儿童的学习可能处于对方的最近发展区,同伴之间的互助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 认知水平。先学后导教学模式包含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三种形式。互助学习反映了集体行动的思想,当互助合作完成一件任务时,同学间得到交往可以起到教学指导的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教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环节:
1.同伴互助学习
学生在导学单的引导下,能进行简单编织,而几个编织的重点、难点就比较棘手,例如编织过程中“左右绳线怎么压?前后方向怎样穿?”这时教者引导同伴之间互助学习。这样编织技法的习得和难点的解决不是靠教者精细示范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亲手体验获得的,既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其动手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习得编织方法之后,引导学习思考:小挂件有什么作用?你们准备装修在哪里?小组内进行思考、设计。
3.全员沟通
学习
互助学习是先学后导中一个重要环节,让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者创设了一个互助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体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
四、多元评价 体验成功
“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重视个性的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让“评价”再次成为学习的资源,给学生带来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编织小挂件》一课的评价以同伴互助编织为基础,相互观察编织步骤是否正确,能否文明安全操作,三股辫是否平整美观,同伴是否相互团结合作。 以往的活动评价是教师的事,学生作为被评估的对象,很少参与评价,缺乏评价的主动性以及相应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不同程度反应,而这些反应 往往稍纵即逝。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就会得到加强和发展。
本课中,教者运用了“说说自己的优点,再聊聊自己的不足”;“请小伙伴帮一帮”等评价形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了解自己对目标的完成程度,判断其行为是否 符合规范,明确对这种行为是应当强化还是自抑。满足了学生自尊、自信的需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驱使学生将内在的欲求外化为积极的行为;引发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产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趋向。
总之,小学劳技课程以“以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着手点,在课堂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发挥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孩子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能力、完善个性,真正落实劳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