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映天
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富康路校区 22450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不难看出,多元评价才能较为客观实现课外阅读评价的功能。一张试卷定阅读质量,其公正性有待商榷。然而,当下的课外阅读评价着实令人堪忧。
一、以考带读,是课外阅读评价形式单一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为实施、推广课外阅读也可谓用心良苦。不仅列出了各个学段所读书目,还将其细化为必读书与选读书,推广力度之大可谓空前。于是,一张张读书清单,一个个读书活动,一份份问卷调查,一场场教学研讨纷纷出笼,真是花样繁多,让人应接不暇。更有一些地方为了检验孩子们的阅读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已将课外阅读纳入考试的内容,用责任制考核的方式落实推广课外阅读。推进课外阅读本是好事,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这种强势推进的方式也会给课外阅读抹上某种功利色彩,使之陷入应试的泥淖。
不可否认,将课外阅读纳入考试内容,初衷是好的,一方面在思想上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以考查阅读效果,了解阅读情况,便于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考试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不看到它的负面作用。且不说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就阅读的目的而言,考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意义在于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其意义还不止于眼前知识的习得,更在于未来成长中的厚积薄发。而考试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点,分数会让他们觉得课外阅读变成了课内阅读,只是变一种方式的增加了学习任务。本来在孩子眼中很有意思的一项活动变得索然无味起来。不少孩子已经开始埋怨家长老师的一些做法,他们丧失了可贵的阅读兴趣。因为要考试,要计算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成绩,本来一张试卷的局限性是很大的,可是为了成绩,有些学校、教师循着考试的要求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记忆背诵,来应付考试,于是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考试的工具,哪有“悦读”的可能呢?
二、急功近利,是课外阅读评价的误区。
一般成年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读的书,到了成年以后会有新的感悟,而且是小的时候所没有想到的。我们常说一本经典著作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就在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这不是一次什么考试就能说明问题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需要培养,需要呵护,他们的阅读生涯才刚刚开始,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这些成年人就自以为是地过早地用分数来给他们排队,贴标签,这才是儿童阅读的悲剧,这些做法也是不可原谅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用一张试卷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读书效果呢?其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导向决定的。将学生的卷面测试成绩纳入学校的综合考核责任制结算,成了教育教学实绩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考试排名压力的层层传导,直接导致学生的阅读形式异化,读课外书,成了新的学习负担,背题目,做练习成了阅读的目的,当手段成为目的,其本质意义就被否定了。
三、多元评价,是课外阅读评价的正确抉择。
也许有人会说那怎么办呢,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要让儿童阅读成放羊式的状态,不去管理吗?当然不是,但考试肯定不是最佳的选择。推进儿童课外阅读起码得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能否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在阅读的道路上只有激励而永远没有也不该有惩罚。至于对儿童课外阅读的评价方式,最好是交给他们自己,交给他们的同伴,交给他们乐意接受的某种规则。阅读必须成为孩子身心自由的一种自觉活动,这种活动没有负担,没有功利,是只为“自己”的阅读,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有实现“悦读”的可能。
课外阅读评价是解决无序阅读的重要方法。走多远评价的有序阅读指导之路,就要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建立,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评价方式。把课外阅读评价的权利还给学校,还给科任教师,还给学生自己,尤其是学生,让他们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形式要丰富多元,比如讲故事、制作手抄报、演讲比赛、故事新编等等。
清代翁同龢语曰“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是好事,要把好事做好却不易。为兴趣计,为发展计,为长远计,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远离考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