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舞台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1期   作者:丛爱美
[导读]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

        丛爱美
        (山东省威海市翠竹小学,山东 威海 264200)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如何将主动探究、自主整理、学会学习等重要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复习课中,借着学校复习课同研活动的“东风”,我有许多的感触和思考。复习课不仅要做好数学知识的沟通与整理、解题技能的夯实与提升,还要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高阶思维。
         一、巧妙追问,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复习课是师生共同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展开的,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经常发生的—种对话,而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为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案例呈现:苗老师执教的《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复习课中,多次适时地提出好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恰到好处的追问更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效地保持学生空间想象的延续性。在提出如何将一个图形旋转的问题后,苗老师巧妙地将学生有争议的答案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发现旋转的“窍门”。
        生到讲台展示自己旋转的方法,师提问:你是怎么旋转这个图形的?
        生表述自己的方法后,师顺势追问:通过刚才的演示,你认为旋转转的是什么?
        生:旋转的是两条“直”边,不能转“斜”边。
        师指着另一个图形,再次追问:那旋转这个图形的这条“直边”,你不觉得应该在这吗?
        学生们沉默,若有所思……
        师笑了笑,没有评价,随即播放课件,引入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刚才自己总结的方法——只旋转“直边”,不旋转“斜边”,来完成这个图形的旋转。
        生主动用直尺演示自己的方法——只旋转“直边”。
        师提问:旋转这条“直边”,你不觉得应该在这吗?
        生沉默,思索中……
        师追问:你如果试着用尺子转一下这条“斜边”呢?
        生演示完,顿悟:哦,原来转“斜边”也很简单呐。
        师引发冲突:看来同学们全都走入一个误区,由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联想到所有图形只能旋转“直边”,不能转“斜边”。刚才这位同学的演示,大家明白了吧,转“斜边”也很简单。那么到底旋转转的是什么?谁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生:与旋转点连接的两条边。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当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现实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他们思维认知的矛盾,进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欲望与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苗老师从一个问题“旋转转的是什么”出发,通过一步步深入“逼”问,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虽然方法不完全正确,但苗老师巧妙地利用错误生成,针对学生的思维矛盾冲突及时追问,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开拓思路,并给予一定的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复习课中也有获得新知的豁然开朗之感。
         二、适当放手,提升表达能力
        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而低年级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加强语言训练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数学复习课中,将复习数学知识和训练口头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呈现:
         1.开放性提问,引导学生表达
        王老师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综合运用》复习课中,她适当放手,给足学生“说”的空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准确地“说”,有条理地“说”,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但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数学知识,更能够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新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信息提问,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我的问题是……。生2:我提出的问题是……。又如,遇到“大约”的类型题时,王老师提问:解决这道题时,谁来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什么?生精确地表达:看到“大约”两个字要圈出来,并且在解答时要用约等号。再如,在对比练习环节中,王老师出示两道类型题,完全开放性提问:做这样的题,应该注意什么?每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几乎都能这样表达:遇到这种题时不能看到“多”字就用加法,看到“少”字就用减法,应该先分析桃树比苹果树多,要求桃树就应该用加法。
        像这样,在复习课中,教师适当的放手,通过开放性提问,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氛围,使学生想说,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准确、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乐趣,学生愿意表达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复习课就应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生活里,体会数学应用的乐趣,并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如,张老师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计算与应用》复习课中,设置了“看算式讲数学故事”的环节,让学生们根据算式“14+28”和“72-56”讲一个数学故事,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将应用题问句的关键词“一共”、“够吗”、“原来”和“比……多(少)”、“还剩”等进行分类。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故事也就是让学生说出应用题型中已知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交流、表达,使数学复习课不只停留在概念的串讲、练习的训练,更多的是帮助孩子了解知识背后的内在联系,通过准确、有条理的表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复习的主体。
         三、好题分享,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总是以大量的理论概念做支撑,大量习题练习为后盾,教学形式比较单调。新教改理念指导下数学的复习课不能再是呆板的知识回顾和大量单调的习题练习课。复习教学应以知识的整理和习题的分类为手段,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收集好题,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维,更以后面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本次复习同研课,我校几例高年级的课堂上,老师都提前让学生自己整理出几道好题或者易错题,拿到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共同回顾——研讨——解决,以开阔自己的解题思路。
         案例呈现:例如,以四年级《分数加、减法的复习》的课堂为例,学生主动到讲台上分享自己整理的“好题”,以小老师的角色向同学提问并解答。
        这两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好题下面用红笔标注了做题要点和思路,并且对易错点标有提示。在“好题分享”环节中,学生在说错因、说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助益不少。因为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会渐渐地暴露出自己思维的漏洞,并且在解读他人的错误原因时,就能对自己的思维漏洞和缺陷进行缝合和填补。
        面对易错题,学生常常一次又一次地掉入“陷井”,让学生去分析“错例”和让他经历正确解题过程的效果是天壤之别的。很多教师有深切体会: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将此题的正确思考、解决过程详细地讲解一遍,远不及让学生看他人的错题、错因和正解来的有效果。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关注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只要掌握复习课的基本规律及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注重兴趣的激发与引导,运用生动多变的组织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就能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