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湘
鸡西市第二十五中学 黑龙江鸡西 158100
“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它改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逐渐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素养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学习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发挥生物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是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而表现出来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学校教育上,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渗透到每个课堂。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一、课堂教学时时渗透生命观念
生物学科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地。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阵地。
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渗透生命观念。每名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不尽相同,如何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也是生物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生物教材的安排也体现了不同阶段学生生命观念的建立,从细胞的分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的器官、八大系统等知识的学习中都能体现生命观念的教育。
在讲解花受精的过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花粉粒落到柱头上,沿着花粉管到达子房, 与子房内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同时展示双受精这一神奇的现象。使学生体会生命的不易。更能联想到母亲孕育自己的辛苦,体会母亲的伟大,从而升华为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
通过讲《人的生殖》一课,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来源,一个生命是如何由受精卵在母亲的体内孕育280天,经历千辛万苦诞生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神奇与宝贵。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的点拨,切实使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人的生命价值,珍爱生命。
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吸收相适应。了解心脏的、肾脏基本结构,明确血液循环和尿液形成的原理。认识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大脑、小脑以及脑干的功能,能了解植物人的临床表现,明白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通过人体的运动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使学生对在运动时要注意的事项都能合理解释。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注重营养均衡;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注意休息,不熬夜,避免患各种“生活方式病”。
对于疾病的防治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时时渗透。通过讲解痰的形成使学生明白不能随地吐痰的重要性。各类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像艾滋病、狂犬病、肺结核、糖尿病、肿瘤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疾病及时讲解渗透,学生在以掌握的知识上解释、运用,注意避免患病及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养犬学生都有兴趣,但对于狂犬病了解甚少,利用视频讲解狂犬病的危害,加深学生的印象,在遇到被猫、狗等动物咬到时能及时处理并及时注射疫苗。传授健康知识: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像抽烟,酗酒危害身体,引发肺癌,心血管疾病,收集资料对学生加强教育,使他们理解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地球是个大家庭养育了不同的生命体。掌握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细菌真菌,不仅让学生理解宏观世界生命的伟大,更能通过观察细菌与真菌看到微观世界生命的神奇。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学习学生能认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纵观生物学科的教学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体现了生命观念。
二、课堂教学重视理性思维的培养
盲目跟从是人类的共性,在科学面前,要学会理性思维。
生物学科教学必须尊重事实,在讲解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思考把蚯蚓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才能生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蚯蚓的体表有黏液,从而理解了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慢慢学会用事实说话,学会了理性的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米酒的制作过程中,设计如下问题:1、为什么要浸泡米?2、放蒸锅蒸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淋凉开水而不淋自来水?4、撒上酒曲搅拌,中间挖坑的目的是什么?5、是否可以打开盖子?6、发酵时间多少天?能完整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进行认真的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
三、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精神的体现
科学探究式学习方式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教学离不开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而科学探究离不开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孟德尔的遗传学豌豆实验,通过反复杂交实最终孟德尔发现了遗传规律,揭开了遗传学的秘密。孟德尔也被称为“遗传学之父”这些都体现了孟德尔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这种精神,并在学习中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生物学科离不开实验,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正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体现。《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中,指导学生按教材介绍的步骤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安放显微镜、准备实验材料、切割洋葱,所有成员都动起来,密切配合,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在实验中学会了观察、思考、质疑、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学写实验报告。同时体会合作的乐趣。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为主去设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学生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树立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优越,大多数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意识,不懂感恩和回报,社会责任感缺失。作为现代的中学生不仅要有科学的头脑,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历史担当。生物学科就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科学平台,纵观生物学科的内容我们能了解生命的起源和人类进化的历程,建立科学的进化论学说,破除迷信。利用教材渗透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遗传学等热门话题,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有了生物学科的知识我们可以对现代年轻人的持续上网打游戏、熬夜、抽烟、酗酒这些不良的习惯,可以很好的进行劝解和开导。现代网瘾少年逐年增加,不仅伤害身体,更使一部分少年误入歧途,作为教师利用生物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上网。通过讲解呼吸系统,明确吸烟对肺部的损害,教育学生远离烟草,珍爱生命。
环保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全球扔面临日益严峻的森林面积缩小、臭氧层空洞、南极冰川融化、温室效应、赤潮、酸雨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作为中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攀树折花,低碳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都能体现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有许多珍贵的植物、野生动物,这些物种的存在使地球这个大家园生机勃勃,但多年来面临偷伐、偷猎者,许多珍贵的物种都濒临灭绝。西藏是美丽的净土,但那里也响起了藏羚羊的哭泣声。作为教师不断补充时事报道,对学生展开的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教育,强调动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担当的祖国栋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发展,也关系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国家提出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核心素养的实施必将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这是展现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挑战。负重前行,必将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