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1期   作者: 王书梅
[导读]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王书梅  
        泸州市长江小学校   646006
        摘要: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主要分析五育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五育融合;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引言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两个问题逐渐明晰,如何培养人已成为当前教育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途径多种多样,五育融合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一、五育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的各要素存在内在联系,只有通过相互作用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德智体美劳五育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互渗透、互利共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五育之中,“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筑梦想,“五位一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然而长期以来,五育之间相互割裂和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效果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受教育权的问题。然而,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应试教育”“五唯至上”等弊病依然存在,五育之间结构失衡、融合不深,等等,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五育融合是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全员育人,突出育人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育人过程中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程育人,突出育人的连续性,强调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分阶段的工程,各育人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全方位育人,突出育人的系统性,强调要充分挖掘各类育人载体和元素,最大限度实现育人的目标。五育融合,则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阐述了五育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使教育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五育三全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的四梁八柱,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五育融合带来的新挑战及破解之道
(一)强化“五育融合”的顶层设计
        “五育融合”是新时期我国关于“如何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国家处方”。

如何围绕“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搭建完整的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五育融合”旨在寻求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结果的整体转变,是对传统“五育分育”模式的结构性改造。强化“五育融合”顶层设计,利用制度优势自上而下搭建“五育融合”的行动框架,对统一认识、明晰权责、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政策落地实效有重要意义。根据行为主体的权责、功能不同,需要国家层面颁布“五育融合”实施标准和指南,提升站位、统一认识;明确实施原则和执行主体;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围绕国家标准和指南搭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统筹构建“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规划,探索适合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围绕五育融合优化组织管理机制。
(二)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
        “五育融合”归根结底是要下沉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是“五育融合”的实践主体,教师能否胜任关系到“五育融合”的成败。“五育融合”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育人意识,自觉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实践反思形成自身的育人风格。“五育融合”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育人过程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它要求教师摒弃分科主义、课时主义,具备融合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具备开发融合课程的能力,打破学科边界,根据实际需要综合开发育内融合、育间融合、跨育融合课程或教学模块,为“五育并育”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要具备协同教学的能力,能独立组织、领导开发协同教学任务,积极配合、参与其他协同教学活动。再次,要具备运用综合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融合课程无法靠单一学习方式实现,教师需要根据情境综合采用体验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推进。只有切实提升教师融合教学能力,才能保障“五育融合”落地生根。
(三)教育能力:精通专业到博学多能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好的教师要有“五术”,即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笔者认为,实现五育融合,教育者至少需要三个方面能力,一是专业能力,让教育更有深度。教育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职业精神和意志品格。二是洞察能力,让教育更有精度。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育人元素,在“五育”中精准认识、把握和实现“一育”。三是迁移能力,让教育更有广度。教育者要善于在“一育”中发现“五育”,实现教育的多向功能。比如劳动教育过程中同时具备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和创新的教育功能[4]。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让我们以行动为基,以思考为翼,充分发挥个人智慧,根据学校规划、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等条件,综合采用一种或几种融合创新并适时调整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作出“五育”融合的创造性转化,发出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和表达。
参考文献:
[1]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中国教师报,2020-01-01(3).
[2]张俊宗.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9(Z3):7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