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进出洞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7期   作者:陈时光
[导读] 摘要:盾构法隧道施工的质量控制重点是建成的隧道实际轴线与设计轴线的一致性;隧道的综合防水能力,隧道施工过程对地层的扰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也是反映隧道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
        中建八局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盾构法隧道施工的质量控制重点是建成的隧道实际轴线与设计轴线的一致性;隧道的综合防水能力,隧道施工过程对地层的扰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也是反映隧道施工质量的重要指标。
        1、引言
        为了保证隧道施工质量能符合相关标准,对盾构法施工的进出洞施工工序的质量均应严格控制,保证各关键技术参数达到能控制工程质量标准的范围。盾构进出洞是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的一道关键工序。在进、出洞过程中,施工环节多, 工作量集中,各工种交叉施工频繁,设备、人员众多,工作零乱,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尤为重要。
        2、盾构进出洞风险分析及防治措施
        2.1 盾构基座变形
        2.1.1 现象及原因分析
        在盾构进出洞过程中,盾构基座发生变形,使盾构掘进轴线偏离设计轴线。原因如下:
        盾构基座的中心夹角轴线与隧道设计轴线不平行,盾构在基座上纠偏产生了过大的侧向力;盾构基座的整体刚度、稳定性不够,或局部构件的强度不足;盾构姿态控制不好,盾构推进轴线与基座轴线产生较大夹角,致使盾构基座受力不均匀;对盾构基座的固定方式考虑不周,固定不牢靠。
        2.1.2 预防措施
        盾构基座形成时中心夹角轴线应与隧道设计轴线方向一致,当洞口段隧道设计轴线处于曲线状态时,可考虑盾构基座沿隧道设计曲线的切线方向放置,切点必须取洞口内侧面处;基座框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能克服出洞段穿越加固土体所产生的推力;合理控制盾构姿态,尽量使盾构轴线与盾构基座中心夹角轴线保持一致;盾构基座的底面与始发井的底板之间要垫平垫实,保证接触面积满足要求。
        2.1.3 治理方法
        先停止推进,对已发生变形破坏的构件分析破坏原因,进行相应的加固。对需要调换的部件,先将盾构支撑加固牢靠,再调换被破坏构件;盾构基座的变形确实严重,盾构在其上又无法修复和加固时,只能采取措施使盾构脱离基座,创造工作条件后对基座作修复加固。
        2.2 盾构后靠支撑位移及变形
        2.2.1 现象及原因分析
        在盾构出洞过程中,盾构后靠支撑体系在受盾构推进顶力的作用后发生支撑体系的局部变形或位移。原因如下:
        盾构推力过大,或受出洞千斤顶编组影响,造成后靠受力不均匀、不对称,产生应力集中;盾构后靠混凝土充填不密实或填充的混凝土强度不够;组成后靠体系的部分构件的强度、刚度不够,各构件间的焊接强度不够;后靠与负环管片间的结合面不平整。
        2.2.2 预防措施
        在推进过程中合理控制盾构的总推力,且尽量使千斤顶合理编组,使之均匀受力;采用素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填充各构件连接处的缝隙,除充填密实外,还必须确保填充材料强度,使推力能均匀地传递至工作井后井壁。在构件受力前还应做好填充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对体系的各构件必须进行强度、刚度校验,对受压构件一定要作稳定性验算。各连接点应采用合理的连接方式保证连接牢靠,各构件安装要定位精确,并确保电焊质量以及螺栓连接的强度;尽快安装上部的后盾支撑构件,完善整个后盾支撑体系,以便开启盾构上部的千斤顶,使后盾支撑系统受力均匀。
        2.2.3 治理方法
        对产生裂缝或强度不够的缝隙填充料凿除,重新充填,并经过养护后达到要求强度再恢复推进;对变形的构件进行修补及加固。根据推进油压及千斤顶开启数量计算出发生破坏时的实际推力,对后靠体系进行校验;对于发现裂缝的接头及时进行修补。


        2.3 凿除钢筋混凝土封门产生涌土
        2.3.1 现象及原因分析
        在拆除洞封门过程中,洞门前方土体从封门间隙内涌人工作井(接收井)内。原因如下:
        封门外侧土体加固方案不当或加固效果欠佳,自立性达不到封门拆除所需的施工时间;地下水丰富,土体软弱自立性极差;封门拆除工艺编制不合理或施工中发生意外,造成封门外土体暴露时间过长。
        2.3.2 预防措施
        根据现场土质状况,制定合理的土体加固方案,并在拆封门前设置观察孔,检测加固效果,以确保在土体加固效果良好的情况下拆封门;布置井点降水管,将地下水位降至能保证安全出洞水位;根据封门的实际尺寸,制定合理的封门拆除工艺,施工安排周详,确保拆封门时安全、快速。
        2.3.3 治理方法
        创造条件使盾构尽快进入洞口内,对洞门圈进行注浆封堵,减少土体流失。
        2.4 盾构出洞段轴线偏离设计
        2.4.1 现象及原因
        盾构出洞推进段的推进轴线上浮,偏离隧道设计轴线较大,待推进一段距离后盾构推进轴线才能控制在隧道轴线的偏差范围内。原因如下:
        洞口土体加固强度太高,使盾构推进的推力提高。而盾构刚出洞时,开始几环的后盾管片是开口环,上部后盾支撑还未安装好,千斤顶无法使用,推力集中在下部,使盾构产生一个向上的力矩,盾构姿态产生向上的趋势;盾构正面平衡压力设定过高导致引起盾构正面土体拱起变形,引起盾构轴线上浮;未及时安装上部的后盾支撑,使上半部分的千斤顶无法使用,将导致盾构沿着向上的趋势偏离轴线;盾构机械系统故障造成上部千斤顶的顶力不足。
        2.4.2 预防措施
        正确设计出洞口土体加固方案,设计合理的加固方法和加固强度。施工中正确把握加固质量,保证加固土体的强度均匀,防止产生局部的硬块、障碍物等;施工过程中正确地设定盾构正面平衡土压;及时安装上部后盾支撑,改变推力的分布状况,有利盾构推进轴线的控制,防止盾构上浮现象;正确操作盾构,按时保养设备,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
        2.4.4治理方法
        施工过程中在管片拼装时加贴楔子,调正管片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便于盾构推进纠偏控制;在管片拼装时尽量利用盾壳与管片间隙作隧道轴线纠偏,改善推进后座条件:用注浆的办法对隧道作少量纠偏,便于盾构推进轴线的纠偏。
        2.5 盾构进洞时姿态突变
        2.5.1 现象及原因
        盾构进洞后,最后几环管片往往与前几环管片存在明显的高差,影响了隧道的有效净尺寸。原因如下:
        盾构进洞时,由于接收基座中心夹角轴线与推进轴线不一致,盾构姿态产生突变,盾尾使在其内的圆环管片位置产生相应的变化;最后两环管片在脱出盾尾后,与周围土体间的空隙由于洞口处无法及时地填充,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沉降。
        2.5.2 预防措施
        盾构接收基座要设计合理,使盾构下落的距离不超过盾尾与管片的建筑空隙;将进洞段的最后一段管片,在上半圈的部位用槽钢相互连结,增加隧道刚度;在最后几环管片拼装时,注意对管片的拼装螺栓及时复紧,提高抗变形的能力;进洞前调整好盾构姿态,使盾构标高略高于接收基座标高。
        2.5.3 治理方法
        在洞门密封钢板未焊接以前,用整圆装置将下落的管片向上托起,纠正误差。
        3 总结
        盾构在进出洞过程中施工风险较大,在始发及接收前做好施工过程中风险分析,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防范措施,避免盾构进出洞施工风险,确保隧道顺利贯通。
        参考文献:
        [1]顾其波,章维维,范高飞.盾构进出洞风险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13):179-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