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素君
龙游县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 衢州 324400
图文兼备、以图为主的绘本是一种深受儿童喜欢的叙事文本。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低年段采用了绘本式副版教材,即在教材页面底部三分之一处,独立连续排列4—8 幅图,组成一个绘本故事。绘本的编入既可以降低学生阅读理解学习材料的难度,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绘本是教材正文的补充,也是课堂空间得以拓展的有益素材。可以作为贯穿教学的线索、教材正文的补充、突破难点的抓手、连接生活的桥梁……
一、小绘本,教材数量不少
小绘本可分为故事叙事、道理叙事两类。故事叙事是讲述一个连续的场景或者事件的叙事方式;道理叙事其构成内容不是连续的情节和人物,而是用一组相互独立的文字和图画,共同说明一个道理。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34 篇课文里出现了37 个小绘本,在材中的篇幅并不“小”。
二、小绘本,教学价值不小
小绘本,有的是教材正文的延伸和拓展,有的是一组生活场景,有的是一个童话故事,有的是相互独立却主题明确的一组材料。从教学价值上说,一般指向三方面。
一是认知补充。如一下第5课小绘本《风的朋友》是教材《风儿在哪里》的补充。绘本以“风”为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呈现了风与雨、云、雾、星辰、雪花、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相互关联,从而使学生对“看不见,摸不到”的风有了更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绘本最后设计的提示语“你还认识我的哪些朋友呢?”,旨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大自然神奇与美妙的兴趣。这一类绘本,意在补充常识性知识,而另一类则是为了促进道理性知识的理解。
二是情感升华。如一年级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不仅要厘清家庭成员的结构关系,还要体会自己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体会自己与家人的方密关系,感受家庭的温情,因而情感性比较强。绘本《我和弟弟》讲述了一个双胞胎家庭中兄弟相伴成长的故事,兄弟俩穿一样的衣服,“一起玩”“一起做事”“一起畅享未来”“一起去航海”,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跃然纸上。虽然有部分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但此绘本作为教材正文的一个补充,也能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和温暖,升华情感。
三是行为指导。如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中的“这样真精神”栏目,呈现了升旗仪式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有精神”,接着罗列了“认真地读”“高兴地唱”“响亮地说”等具体的行为表现并设计了“还有哪些样子也精神”这一开放式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来理解“有精神”。绘本《谁精神?》是一个童话故事,让学生知道“精神”不仅仅指外表,更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结合。
三、小绘本,教学作用不小
(一)链接儿童生活,激起学习兴趣
用绘本开篇,自然地走向学习主题听故事或看故事是儿童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将小绘本作为导入环节的学材,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起学习期待,走进学习主题。
如一下《小马虎添麻烦》是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主题下的第4 课的小绘本,是一个情景式绘本。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小马虎添麻烦》,然后展开讨论:说说小马虎给哪些人添了麻烦,对小马虎什么想说的话。“小马虎的问题”是很多儿童共性的问题。
学生从小马虎身上既找到自己的问题,又能激起解决问题的学习期待,为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小马虎会有大麻烦”的道理。让儿童与文本中的儿童进行对话,引起认知上的冲突,继而通过寻找自己身上的问题,养成认真做事、今日事今口毕的好习惯。
(二)走进儿童生活,培养道德观念
小绘本起着桥梁作用,一端连接学生的生活实际,一端连接学生的内心体验。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绘本故事本身,而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辨析绘本故事,寻找生活中看到的类似事例与现象,在内心深处感悟绘本故事所表达的道理,熏陶学生的情感,培养遵纪守法意识,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1.对话小绘本,目标易达成
小绘本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针对这样的教材资源我们不仅可以把它作为引子导入学内容,还可以挖掘其内在的深刻含义,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例如在执教一下第四单元第16课《大家一起来》第一课时时,小绘本《小鹿和猴子》是作为导入环节的资源,引出“合作”并初步让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教师可再次利用这个小绘本,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猴子和小鹿是如何合作的?学生通过与绘本的对话,寻找合作的策略:小鹿的腿长,可以帮助猴子涉水过河,到达对岸的桃林;猴子会爬树,可以帮助小鹿摘下更高位置的桃子。他们探讨后得出:取长补短是合作的一种方式,合作的结果是双赢的。
2.探究小绘本,难点易解决
小绘本往往出现在主教材的教学难点的下方,这就是编者为了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而有意设计的。
一下第二单元第7课《可爱的动物》这一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与动物相处的好办法。其教学难点是:怎样做才是真正喜欢动物的行为。为此,编写者在教材下方提供了小绘本《我和蜻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小绘本并思考:“我”采用了哪些方法去表达对“小蜻蜓”的喜爱?如果你是小蜻蜓会喜欢“我”的做法吗?怎样的行为才是真喜欢?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逐渐明白:给动物以自由才是真正爱护动物、喜欢动物。
小绘本《我和小蜻蜓》以问题推进阅读,以换位思考体验小蜻蜓失去自由后的痛苦和危险,以教材中的榜样—“我”来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摒弃自己自私的道德行为,完成道德情感的自主构建。
(三)拓宽儿童生活,促进德性养成
教材里的小绘本故事有的是完整的,有的则是开放的,可以引发学生讨论或续写故事结尾,通过此方式真正把道德法治意识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如一年级上册第11课《别伤着自己》中有绘本故事《危险是怎么发生的》,绘本用五幅图及少量文字讲述小男孩上学途中被狗咬伤的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居家安全问题后,通过小绘本故事的教学,将学生的视角引向室外,从小男孩上学路上的遭遇中得到教训,并进一步讨论还有哪些行为可能会给自己招来伤害。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将《危险是怎么发生的》这个绘本故事说给家人听,与家长交流还有哪些方面的危险需要警惕,以及怎样应对处理所遇到的危险、伤害。
此外,教师还要将绘本学习与学校、班级各类活动紧密结合,以绘本为载体实现教学拓展、社会实践。如二年级上册第16课《家乡新变化》中《家乡特色代代传》绘本,以品尝家乡风味小吃、学习传统小手艺、学演家乡地方戏等四幅图,展示了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活动。教师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去发现家乡的特色,积极参与传承活动,进一步深化道德认知和体验,促进道德成长。
小绘本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设计的新样态,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作用,也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只有准确解读小绘本与教学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其价值内涵,才能使小绘本更好地助力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
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雷劲.图画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运用[J].中小学德育,2018(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