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第一小学,514600
摘要: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向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明确,小学要弘扬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多样性,这是小学的基础。从音乐的角度认识民族和国家,传承民族文化,是创造民族文化自信和形成文化自信的基础。因此,将民族音乐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是一项明确的任务。而我县的落地花鼓确是不可多得的非遗项目,本文就此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非遗、落地花鼓,小学
一、引言
小学音乐教育是近年来最热烈的一项教育活动,使儿童了解非遗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内容。某小学就举办了一个“未来创造性文化节”,启动了一个小学生做泥人。一些社会人士纷纷质疑课堂期间小学生与泥土接触是不务正业、耽误学习。我们不禁要问,遗产是否是华夏祖先的智慧的产物,如果连最基本的文化都不认同,那么如何能做好一个国人?
二、落地花鼓的起源
落地花鼓,它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项艺术是从福建省引进的船上项目。一百多年来,平远县仁居的民间艺人将其从“船上”搬到地上独立表演,它有这个丑、旦角色增加至生、旦、丑三个角色演唱。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后人称之为“落地花鼓”。
它主要包括唱歌和做,也有各种各样的民谣。他的音乐主要有花鼓曲、灯笼曲、梆子曲等。还有八名板头。作为前戏和入口,器乐以箫为主,辅以二胡、秦琴、唢呐、扬琴、板胡、板头等。打击乐器有七星盘、钟、鼓、锣、钹等。在幽默、轻松的旋律之后,表演就构成了你想唱的内容。现场气氛热烈活泼,深受观众欢迎。该节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曾多次获得市、区艺术奖。
三、落地花鼓小学生的传承与发展
1.落地花鼓曲目程式化的形成
落地花鼓,它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项艺术是从福建省引进的船上项目。一百多年前,仁居民间艺人从船上搬到地上独立表演,它有这个丑、旦角色增加至生、旦、丑三个角色演唱。
民国前,落地花鼓增加了角色来表演,同时,它吸收了汉剧、采茶、凤阳花鼓的一些特性。小丑的表演仍然是最引人注目的。落地花鼓表演热情奔放,唱、舞、说、读、做,充分体现了客家民间艺术的特点。
2.落地花鼓曲目表演内容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迎合观众的喜爱,落地花鼓的主题内容不断吸收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主题,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使艺术保持了自身的魅力。在主题内容上,更多的是风俗、喜庆等不同主题的内容,让世人信服,通俗化,男女之爱,满足时政。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小学生落地花鼓小学生推陈出新。新编了《庆解放》《迎春花鼓》《新春乐》等,表达了人民群众欢欣喜悦的心情。
四、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落地花鼓的策略
4.1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受到政策的鼓励,课堂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上面的各种视频、音频的材料,进行整理,然后制作一个多媒体的课件。在上课之前进行播放,同时布置作业让小学生深入生活,或者通过网络寻找一些落地花鼓的资料进行课堂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比如《新春乐》音乐的构成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声与情、艺术容量大、物质属性强、曲牌众多。这个曲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曲目,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播放给小学生。只有了解了落地花鼓的文化,多方位地熟悉,才能更好地按照这个时期的课程安排,完成小学音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和良好的培训,才会使新时代的小学生具有文化自信。
4.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落地花鼓表演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落地花鼓表演节目以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为主,如《十二古人》、《十月怀胎》、《卖杂货》等,在当时的文化和审美条件下,能够满足公众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美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打破旧框架,增加新内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公民素质提高和综合国力提高的今天,作为艺术变体,必须通过表演来认识和补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出来,传达给观众的内心。艺术离不开现实。他们要与时俱进,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才能成为受众的艺术多元化。
4.3落地花鼓的曲调音乐进行改革与创新
落地花鼓的曲调,来用汉调音乐、梆子腔、凤阳花鼓调、客家山歌等组成,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基本曲调,不同的节奏表现各种不同情感。古典音乐是为内容。这个旧花鼓内容单一,旋律较沉闷。与曲艺的增加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内容,旋律音乐必须得到相应的丰富和发展我们是可以学习和记录其他民间艺术、民间音乐,甚至当代流行音乐、歌剧音乐、外国交响乐等新内容,以拓展音乐体验,服务创新内容。
五.结论
落地花鼓作为民间艺术,它在平远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生于船上,因地理关系而传入平远县。由于其通俗易懂、对话性强,很快传开,并从中不断增添地方特色,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平远县的民间艺术。对于小学音乐来说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让地区的小学生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这对提升小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卞海兰.地方非遗“锣鼓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2020(40):239.
[2]张宝月.浅谈本土非遗文化在小学教学中传承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