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探析 ——“自主学习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1期   作者:陶丽蓉
[导读]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陶丽蓉   
        重庆市渝中区精一民族小学校   400000
        [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小组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灵活使用分组策略两种方式,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率。
         [关键词]自主学习、开放性问题、分组策略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大部分教师在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小组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些学生由于探讨能力差,进行自主探究时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造成自主学习探究模式流于形式;有些学生在分组后习惯于依赖成绩好的其他学生,自己不思考不总结,造成自主学习探究模式无法落地。我觉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主要学习活动, 要体现数学学科内在的逻辑性,要有系统的结构[1],并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灵活使用分组策略两种方式,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果。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开放性问题开展深入思考和再探索
         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精心”指向知识、技能等的,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偏重对某些结论或者方法进行记忆学习,也许学生的认知并没有投入其中而完成眼下的学习任务。这种注重问题结果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放性的发展。而开放性问题的解答能力要求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并使用自身体会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这需要老师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其富有创新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独立思考的队伍中去;其二,面对数学问题时,要求学生构建自己的反映,并表达出自己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加以分析,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以使学生形成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其三,教师要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状态,组织学生再探索,帮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如:“足球有3个,排球是足球的8倍,排球有多少个?接着你能补充一个条件,再提出一个问题,解答它,并说说你的设计思路和解题思路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先说,并解答。说了多次以后,那些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学着补充条件再提问慢慢的也能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能力较差的同学从最开始的被动地听与看,慢慢开始参与讨论,最终也能成为探索者。
         2.搭建交流平台,营造提问氛围
         小学阶段的很多应用题就是生活实际的投影,但是是把很多条件都理想化了的,比如说一直匀速前进啊,排水的时候不考虑压强对流速的影响啊,草生长的速度都一样啊等等。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对题目进行改编,将条件更具象化一些,让应用题的骨血更丰满一些,虽然可能提出一些远超他们知识水平的问题,但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能力。比如追击问题,“一辆小汽车行驶速度为40km/h,公交车行驶速度为30km/h,小汽车在公交车出发半小时后,开始追公交车,那么小汽车要多久才能追上公交车?”有的生活经验很丰富的同学就认为,公交车停站时会耽搁一段时间。

然后他补充条件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有难度了,“一辆小汽车行驶速度为40km/h,公交车行驶速度为30km/h,公交车每行驶2km会停站1min,小汽车在公交车出发半小时后,开始追公交车,那么小汽车要多久才能追上公交车?”这样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改编题目,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提问氛围,帮助学生累积生活经验和提问技巧。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交流平台的搭建,可以在班级中开辟固定的交流园地。例如在学习路程问题后教师可以再出示三个例题:
         (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A、B两地相距10km,甲每小时步行1km,乙每小时步行1.5km,甲乙两人何时相遇?
         (2)甲乙两人骑车分别从相距34km的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骑4km,乙每小时骑6km。出发一段时间后甲乙相距4km,此时甲想起证件遗忘在A地,开始反向骑行,他拿到证件后,就会再次向B地出发。问甲乙两人相遇的地点距A多远?
         (3)老王和老李每天早上都同时出门散步,相向而行,老王每分钟走60米,老李每分钟走40米,他们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相遇。有一天老王提前出门,结果比平时提前9分钟和老李相遇。老王提前了多少分钟出门?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问题就是单纯的相遇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相遇和追及问题的综合,第三个问题主要是在路程问题的基础上,用字母表示数。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在按照以上路程问题的思路,在数学园地中出题,谁出的题目能难倒其他同学,就将得到神秘奖励。
         二、灵活开展分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1.结合不同课型,采取相应分组开展自主学习
         我们在新课的学习中,经常需要采用分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一些活动实践自主地探究一些数学定理。这时我认为较好的分组方式是采用平均分组的方式,让每个小组中都有探究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也有探究能力弱一些的学生,这样在实践时就可以做到好带差,保证探究能力较弱的同学也能跟随者开展本课的学习探究。
         在一些复习、总结、提高的课程中,比如进行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在分组时,就可以将一些探究能力一般和较弱的学生放到一组,让他们要依靠自己协作的力量完成这次小组活动,并且说明活动完毕后,让这些小组同学最先进行分享。让每个学生都摆脱思想的惰性,让探究能力不强的学生明白需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形成小组的成果。同时老师在活动期间巡视时,也可以对这小小组多加关注,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再将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放在一组,让这些学生间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同时教师可以交给他们一些新的任务,如:总结这一章节的思维导图等,让好学生也有新的知识生长点。这样就使不同的课型中,自主学习探究以不同的形式开展,让探究更为高效。
         2.将个人学习资源变为全班学习资源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很多老师要么是自己下去将做对了的同学的成果拿到展台来进行评讲;要么是点一名同学让他将自己的成果拿到展台上,并讲述一下他的思路。但是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一个同学的学习资源变成全班的学习资源,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老师应下去任意挑选一位同学的成果,将小老师请到台上后,先让其他看懂的同学说一说这个成果的思路,再让小老师自己说一说。这样如果做对了,那么全班可能就能学习到更多更全面更自主的解题思路,而且全班同学可以自己先对解题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学习印象也会更深刻;如果做错了,那么全班都设身处地的从错误思路出发,想清楚想明白了到底是怎么错的,易错点在哪里。通过这样的分享活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更有效的开展。
         总之,自主学习探究是课程改革提倡的小学数学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如何开展更高效的自主学习探究一直是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希望小学数学教师能运用更多的策略提高自主学习探究的效果,也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能给各位教师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韦月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策略[D]:学周刊2020年8月第24期
         [2]蒲灿灿.如何培养学生开放性问题的解答能力[M]:初中生逻辑推理与数学开放性问题解答能力的关系研究39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