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十堰市西苑医院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 观察对于妊娠晚期羊水过少患者运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探究,所选择患者为50例,在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所接诊,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任意选取25例,以常规方式治疗,即对照组,余下25例则需要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即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羊水指数以及妊娠结局,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结论 在对妊娠晚期羊水过少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以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妊娠晚期羊水过少
羊水过少在妇产科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羊水量在300ml以下。羊水过少将直接影响到胎儿健康,严重时更可能危及到胎儿生命。尽早发现并给与针对性治疗对于保障孕妇以及胎儿健康均存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临床用于该部分患者的药物类型较多,本研究就针对低分子肝素在治疗该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探究,所选择患者为50例,在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所接诊,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任意选取25例,以常规方式治疗,即对照组,余下25例则需要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即观察组。对照组年龄在25—34岁间,均值为(28.83±1.38)。而观察组年龄在24—33岁间,均值为(27.57±1.74)。对比以上数据,P>0.05。所纳入患者在治疗前均未使用研究中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且在自愿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对比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操作均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展开选用适当剂量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一般为500ml。而观察组则需要选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取50mg与常规注射用葡萄糖溶液500ml混合后进行滴注,给药时间控制在5小时以内,两组患者均每日滴注一次,持续治疗一周。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中需对两组羊水指数变化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各方面数据都借助SPSS19.0进行处理,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卡方检测,而对应计量数据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前,观察组羊水指数为(5.34±1.28)cm,对照组则为(5.75±1.66)cm,对比无差异t=1.083,P=0.374。在治疗后,观察组则为(11.02±1.37)cm,对照组则为(6.47±1.03)cm,对比t=13.282,P=0.001。观察组中2例接受剖宫产,3例出现新生儿窒息,1例出现产后出血,而对照组中4例接受剖宫产,4例出现新生儿窒息,2例出现产后出血,对比x2=9.114,P=0.001。
3 讨论
羊水过少属于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造成影响,出现生长受限、畸形以及宫内窘迫等症状,严重时更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死亡。对于该部分孕妇需及时采取措施,对羊水过少症状进行改善[2]。就临床治疗而言,对于该症尚无系统性治疗方案,多通过反复向孕妇宫腔内注射生理盐水等方式进行该症,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羊水过少症状进行改善,但很容易促使孕妇出现宫腔内感染等症状,综合治疗效果欠佳。选用低分子肝素对该症进行治疗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
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使用率,且在抗炎、抗凝以及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等方面的功效已经被临床所公认。在该药的作用下,可以对孕妇血液凝集情况进行改善,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同时,更可以对胎盘的血液循环情况进行改善,使得胎儿小血液循环量增加,并对胎盘功能进行改善,对于保障胎儿的正常发育存在有重要作用[3]。早在陈燕红等[4]研究中发现,在对妊娠晚期羊水过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能够促使患者羊水过少症状迅速得到改善,提升羊水指数,并对妊娠结局进行改善,对于保障孕妇健康以及胎儿健康均存在有较为重要的作用。结合本次观察可以发现,在对妊娠晚期羊水过少患者治疗中,选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确实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对于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帮助其进行恢复。
总之,在对妊娠晚期羊水过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确保胎儿与孕妇健康。
参考文献:
[1]毕雪. 黄芪代茶饮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60例羊水过少临床效果观察[J]. 母婴世界, 2019, 000(003):136,138.
[2]郭伟. 低分子肝素对孕晚期羊水过少患者羊水指标及脐血流速度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 031(002):196-197.
[3]霍丽红, 张粉叶, 周燕肖.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妊娠中晚期羊水过少的临床疗效[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 006(029):38.
[4]陈燕红, 张金艳. 治疗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羊水过少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3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