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龙江
云南省保山中等专业学校 678000
摘要:中职班主任要想与学生和谐相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朋友 ;要有一颗宽容心。
关键词: 中职班主任 学生 和谐相处
中职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职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建设和学生的成长。作为中职班主任,怎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和谐相处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的准则。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应该尊重别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也不例外。作为中职班主任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平等快乐的师生关系。经常会听到有的班主任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大声谩骂,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体罚学生。致使学生闻风丧胆,对班主任敬而远之。班主任这样不顾及学生的面子批评学生,致使学生对班主任只有怕,没有爱,没有敬。其实,学生当面不敢反抗班主任,背后却怨声载道,没有从心里面真正尊敬爱护班主任。
中职班主任除了在管教学生时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一个“乐”字。寓教于乐,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之中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过得愉快。班主任不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发令者,而应当做学生的朋友和玩伴。 有的班主任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就没有注意。比如:上课后发现黑板没有擦,就会火冒三丈地批评学生值日不认真,不称职。值日生虽然知道自己不对,但是面对班主任的严厉呵斥,心里面一定不会痛快。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某某值日的同学,现在老师没有地方写字了,你愿意帮老师擦擦黑板吗?辛苦你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位擦黑板的同学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尊重,会感到不好意思,一定会乐滋滋的把黑板擦了,说不定还会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呢。一次,笔者听到某班的学生在议论自己的班主任:“我们班的班主任真烦人,不是让我们给她提水就是洗车,因为她总是不给我面子,所以每次她让我做的时候,我都不想去做,但是我又不敢说,唉,真讨厌!”很显然,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帮助班主任做事,就是因为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有充分尊重学生,没有将学生和自己平等对待,而是用一种领导者的口吻在命令学生,这当然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反感。
二、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朋友
笔者在课间休息十分钟的时候,常常会有学生跑到讲台上和笔者聊天,教笔者玩抖音、快手,和笔者聊读书心得。下课后也会跑到办公室和笔者闲聊,因为他们特别希望能和笔者成为知心朋友。然而,有一部分班主任不懂教育的艺术,常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一定会想方设法走近学生的心里,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有时笔者不免会听见学生议论:“我们最喜欢的是某某班主任,因为他亲切、和蔼。最害怕的是某某班主任,他打人太恐怖了。”随后还会不忘加上一些动作。当我们听见这样的议论,这些当班主任的就不得不认真地去反思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了。
如果学生时时刻刻都畏惧你,学习起来也是被动的。思维不灵活,学生不愿意接受你,你说的话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又怎能学好知识呢?中职班主任只有和学生交朋友,他们才能将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与你沟通、交谈,这样才能让班主任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用一颗宽容的心善待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涩懵懂的时期,难免会有冲动犯错误的时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中职班主任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不凡想一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这样一想,气也就消了一半了。然后中职班主任可以采用给学生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晓之以理,学生体会到了班主任的宽容,定会感到羞愧,从而改掉坏毛病。一次,笔者班里的一名男生偷了笔者的钱,全班同学都一致认定是他偷的,他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对象。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把该男生叫到办公室,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如果有,就和笔者说,而对他偷东西的事只字不提。在笔者的耐心诱导下,该男生终于道出了原委:妈妈病了,家里没有钱给他买早点,他无意见到笔者的钱,就顺手拿走了。听他讲完后,笔者没有骂他,也没有拿回他偷的钱,只是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该男生感激地点点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了。
总之,要想做一名优秀的中职班主任,就要努力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然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每位中职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笔者想,只有心中装着学生,才能更好地和他们和谐相处。希望每一位中职班主任都能够寻找到教育的真谛,都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叶澜等著:《班主任角色与班主任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永明主编:《现代班主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