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荣花
(景县人民医院 河北 衡水 0535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对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价值观察。方法:根据2017年11月-2018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7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对他们进行血常规检测,将67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同期选择67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他们也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两组患儿在血常规上是否出现差异,将两组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结果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早期发现有积极的意义,可作为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血常规检测 小儿 支原体肺炎 临床应用
肺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原核微生物,易寄生于宿主体内并可自我复制,主要以飞沫的形式传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支原体还会通过免疫机制对儿童系统、器官造成肺外并发症,大多数患儿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其中发热类型不同,高低不一,同时由于发病进程缓急不一,潜伏期约为2-3周,本病的持续时间也长,一般持续3-6个月,期间很容易混合其他细菌病毒,很容易在患儿之间大流行,年龄较大的患儿比年龄较小的患儿更容易发病,严重影响儿童的发育,而且年龄较大的患儿死亡率也会很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极为重要,对疑似患儿进行血常规检测具有操作简便、花费少、时效性强等特点。本文将主要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对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价值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一)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所收治的67例观察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和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7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所有患儿均得到明确诊断,且监护人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肺炎支原体诊断标准:(1)患儿存在明显的持续发热、咳嗽等症状。(2)观察组患儿未合并有脑、肝、心等重要器官的疾病。(3)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无效。(4)患儿无任何病理学表现,均发育正常。67例观察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有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29例,年龄为8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5.3±2.1岁)。67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有男性患儿39例,女性患儿28例,年龄为9个月-13岁,平均年龄为(5.4±2.0岁)。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使用抗凝剂,对血液样本进行抗凝处理后,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测量其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及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血红蛋白的水平、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沉,并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照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常规情况,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肺类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类型,小儿支原体肺炎作为儿科的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容易发生,而且秋冬季节最为常见,受地域、年份、季节的差异,临床上对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小儿呼吸道感染支原体与人体多个组织、器官的抗原具有共同性,当发生支原体感染时,极容易出现全方位的感染,会引发脑膜炎、心肌炎、中耳炎等多种肺外并发症,会对小儿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其他器官,会后期的治疗增加困难,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本病发病期长,临床表现为发热、气促、咳嗽、精神不振等,而且小儿支原体肺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极易被忽视,由此可见,临床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及时诊断十分重要,单纯依靠患儿症状检测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其中血常规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检查方式。可以作为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及时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为小儿支原体肺炎提供最佳的治疗时期。
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RP是临床常用的反应炎症轻重的指标之一,细菌感染时血清CRP可迅速升高,病毒感染则无明显变化,小儿支原体感染后,主要病理改变是呈片状或融合成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细支气管炎,肺泡和胸腔内均可有纤维蛋白渗出和少量渗液。因此,传统的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上最基础的理想辅助检测方式,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和依据,该检查包含的检测项目较多,不同指标的检测有不同的作用,通常可将检测项目分为四大块,一般会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红细胞系统检查、白细胞系统检查、血小板系统检查。由于支原体宿主会吸附在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导致气道粘膜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引起气道的高敏状态,对上皮细胞进行破坏导致肺部发生炎症,当小儿机体遭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激活体内的白细胞,导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但是淋巴细胞一旦遭受肺炎支原体攻击后会有抑制作用,致使细胞活性明显较低甚至凋亡,因此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会逐渐衰退。这些检测项目完全可以作为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重要依据。综上所述,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指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对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有积极的作用,为早治疗赢得先机,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勇明,《临床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血常规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9(22)
[2]陈士建,《支原体肺炎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照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17
[3]高冬梅,《临床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血常规变化观察》[j]、医学前沿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