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对检验结果检出率及漏诊率的影响评价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期   作者:张俊涛
[导读] 评析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对检验结果检出率及漏诊率的影响。
        张俊涛
        黑龙江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摘 要】目的:评析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对检验结果检出率及漏诊率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1月在我科室施行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为验证该措施的应用效果,将2019年1月-12月间行细菌微生物学检验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年1月-12月间行细菌微生物学检验的41例患者则被设为实验组,比较组间标本污染率、疾病检出率和漏诊率。结果:实验组的标本污染率和漏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疾病检出率也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的应用有助于临床检验结果中检出率的提升和漏诊率的降低,且该措施的应用还具有降低标本污染率的作用,应用后价值较高。
        【关键词】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检验结果;检出率;漏诊率
   
        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各类检验技术一直是治疗的重要前置环节,通过对患者的组织、血液等标本进行分析检验,能够有效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能够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在败血症患者的治疗中,微生物血标本培养是重要的诊断步骤,通过分析患者血液标本中各项指标数据的成分和含量,能够有效鉴别患者是否存在败血症。但是,在患者的血液标本采集及检验过程中,常因不合理操作导致标本受到污染,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漏诊情况的出现,影响患者的治疗[1]。为此,我科室于2020年1月进行了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的施行,结果发现血液标本污染率和漏诊率均明显下降,现总结相关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室为提升微生物血标本培养质量,避免标本污染情况的出现,于2020年1月进行了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的施行,为验证该措施的应用效果,将2019年1月-12月间行细菌微生物学检验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年1月-12月间行细菌微生物学检验的41例患者则被设为实验组,两组纳入对象均存在明显的败血症症状,并分别采集82分标本进行研究。对照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年龄中位数(44.38±7.52)岁。实验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1-64岁,年龄中位数(43.96±7.55)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数据经统计学软件验证差异发现无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首先,标本采集标准化。护理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应统一予以患者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明确微生物血标本培养对于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意义,提升患者依从性。并且,护理人员应合理选择为留置导管的静脉作为采血点,并确认患者采血前未使用过抗生素。在进行血样采集时,护理人员应做好严格消毒工作,进行工作服的穿戴,避免污染情况的出现。并且,血样采集完成后应核对患者信息进行标签张贴,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其次,实验室严格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保持实验室内部环境,定期对空气质量进行检验,做好室内杀菌和消毒工作。最后,检验结果严格核对。当检验结果出具后,应进行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采集者姓名、送检时间、检验时间、检验步骤和检验人员姓名的记录,保障检验结果出现问题时能够直接找到相关责任人,明确影响检验结果的原因,以便于临床检验质量的提升[2]。
1.3 评定标准
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检验标本的污染情况差异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败血症检出率和漏诊率。
标本污染:对患者的微生物血标本进行细菌微生物血培养时,若两次及以上出现之前未出现的菌种,则可认定为标本污染。
败血症检出率和漏诊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共82例研究对象均经多次病原学检查确诊为败血症,若单次细菌微生物学检验结果呈阴性,则可判定为漏诊。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比较组间各项观察指标差异,计数指标采用n(%)进行表示,并应用X2进行检验,计量指标则应用(x±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后若P值小于0.05则表示组间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微生物血标本污染率差异比较
   如表1所示:实验组研究对象的微生物血标本污染率要低于对照组,该差异经统计学软件验证确认有意义,P﹤0.05。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败血症检出率和漏诊率差异比较
        如表2所示:实验组研究对象的败血症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漏诊率则要低于对照组,该差异经统计学软件验证确认有意义,P﹤0.05。

3 讨论
        败血症作为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疾病,是由致病菌侵入机体血液循环系统所引发。在临床上,败血症患者会出现畏寒、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和肝脾大等症状,部分症状较重者则会出现感染性休克、心肌炎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症状,且随着患者血液系统感染的致病菌株差异,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故常见的检查手段难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为败血症[3]。目前,细菌学检验技术在败血症诊断中较常用,但标本污染等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故优质的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措施十分重要。在本研究中,实验组的标本污染率和漏检率均低于对照组,疾病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得出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在于: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能够从标本采集、实验室严格管理和检验结果严格核对等方面对微生物检验各流程进行要求,从而有助于标本污染的预防,对于临床检验准确率的提升和漏诊率的降低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郝乐友.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J].当代医学,2020,26(29):101-103.
[2]徐伟宁,王素伟,杨新.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9):266-267.
[3]蒋可乾. 微生物血培养标准化操作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5(22):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