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制品质量安全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期   作者:郝斌
[导读] 在医学不断进步以及输血行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血液制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郝斌
        哈尔滨派斯菲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0
        摘要:在医学不断进步以及输血行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血液制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血液制品是经特异免疫或者有健康人血浆经过分离、提纯或者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血液细胞有形成分以及血浆蛋白组分,比如人类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人凝血因子等等,经常将其用来进行被动免疫预防和治疗。鉴于此,本文就影响血液制品质量安全因素与应对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血液制品;质量安全;因素;应对策略
        1.血液的不安全因素
        1.1血液本身自带的因素影响
        影响血液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血源“窗口期”感染、血液的细菌感染、血液制品以及由于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感染等等。如今,通过使用对献血人员密切排查的方法,血源的“窗口期”感染仍然是HIV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相关资料表明,HCV的传播完全来源于窗口期的感染献血。在低危人群的献血人员中采集血浆,通过使用核酸检测和病毒敏感检测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血液制品的安全性,但是,在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因子敏感筛检方法方面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血液的细菌污染成为了现代输血医学中的重点内容,微生物细菌作为引发死亡和输血后感染的主要原因,致使采集的血浆中含有大量的内毒素,病人一旦输注就会死亡[1]。
        1.2生产环境设备缺乏质量保障及操作不规范
        如果没有定时对血液制品生产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就会增加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血浆融化控制、无菌灌装控制以及分离工艺控制等过程操作,很容易使细菌微生物污染,因此,合理控制压滤机、离心机以及超滤机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为工作人员提供无菌操作环境,对于控制血液制品的质量意义重大。除此之外,一旦操作人员出现操作失误,或者对产品进行分离的过程中温度控制不达标,以及试剂的添加量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血液制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1.3病毒去除技术存在局限性
        为了能够有效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就需要根据相关指导原则,使用经典的乙醇沉淀方法对病毒灭活工艺和血液制品工艺进行分离,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很好地除去制品中的非目的蛋白,同时还能够降低病毒、微生物以及热原污染的几率。尽管生产工艺具有减少或者消除少量微生物以及病毒的能力,但是,对于出厂销售的血液制品仍然需要进行最后的病毒灭活处理,以便消除未知的、潜在的病毒或者其他病原体。如今,巴氏灭火法作为我国主要利用病毒灭火的方法,经常将其用在人血蛋白的灭活处理中[2]。在IVIG制备中,除病毒纳米膜过滤加低pH值孵化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特异性人类免疫球蛋白质品中辛酸灭活法也得到了少量的应用。此外,在凝血因子类产品中,1S/D灭活+100℃30分钟灭活法也得到了有效地应用,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任何方法能够确保血液制品绝对无毒害的侵袭。
        2.对影响血液制品质量安全因素的应对策略
        2.1严格控制原料血浆采集管理,提高原料血浆质量
        原料血浆作为生产血液制品的主要原料,所以,供浆员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管理,从而达到减少病毒感染者污染血浆的目的。相关法律规定表明,对于患有性病史、肝病史、皮肤癣以及血液病等20余项病史的人员不得采集他们的血浆,对于近期感冒、手术、从传染病流行高危区以及女性月经期等十余项供浆者暂时不能采浆。对于健康供浆员,在采浆前应该对其进行体重、年龄、胸片以及血压等检查,并且要取浆员血样来检查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含量、HCV、梅毒HBsAg、抗-HIV1/2以及ALT等,选择各项检查结果合格的供浆人员的血样,建立相应的纸质以及电子档案。

单采血浆站必须在获得合法的采浆许可证之后才能够进行采浆工作,并且要建立血浆采集、质量管理以及贮存运输等各项规章机制。使用单采血浆机对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以离心法进行分离,在全封闭的系统中使用一次性耗材自动完成采血、注入抗凝剂、对全血分离、收集血浆以及红血细胞还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切记血浆耗材不能重复使用,否则就会增加微生物以及病毒交叉感染的几率,并且要对一次性耗材进行检测,在确保细菌内毒素合格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3]。关键设备主要有酶标仪、采血浆机以及洗板机等等,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应该对其加以确认,并且要定期开展校准和维护工作。
        2.2生产工艺安全控制
        凝血因子、人血白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都用到的是传统乙醇沉淀法分离工艺。血液制品公司应该严格按照产品工艺特性以及GMP要求建设洁净生产车间,并且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文件,在进行血液制品的生产、质量检测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批准的工艺流程进行,确认血液制品的检验方法、生产工艺以及检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并且做好清洁、设计以及安装等操作,使设备的使用标准严格满足生产工艺控制要求,对于关键的仪器设备还应该定期对其进行预防性维护保养和校准。
        2.3保存和运输环节
        对于血液制品的日常保存和运输,主要是需要控制温度因素,达到确保血液制品质量安全的目的。如果放置在冷库的血浆排列比较紧密,就无法使空气循环浸透,或者频繁开关冷冻门会使内部温度下降,血浆反复冻融导致活性成分丢失,从而引发细菌污染率上升以及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对于最差条件的夏季高温天气,在冷库存放血浆,就需要确认运输车以及冷库的温度均匀性,使血浆不管在哪个季度都能够满足-15℃以及-20℃的贮存要求,这样一来才能够使满足各类血液制品,尤其是凝血因子类产品的质量需求。并且,对于已经制备成制剂的血液制品,在长期运输过程中如果保温设施设计的不到位,就会使冷藏箱体中的产品温度过高,致使血液制品质量无法满足临床的使用需求,最终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完善冷链保存和运输系统,严格按照产品的储存温度、最高最低环境温度以及销售最远路线等确认运输温度,确认在夏季以及冬季长途运输过程中产品的储存标准,将产品送达目的地之后还应该对冰箱中的温度进行检查,查看其是否达标。产品的销售,需要提前设置好运输线路,尽可能减少路途中的周转次数,缩短运输时间,给患者提供安全、合格的血液制品。
        2.4临床使用的合格性
        生产制造学业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投入于临床中,并且服务于有需要的病人,但是从质量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血型不合也是影响用药安全的关键因素。面对这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使用产品前制定一套完善的患者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等免疫检查项目,并且要强化对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临床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操守,从而达到降低用药风险的目的。同时还应该掌握各种辅助应用技巧,合力操作血液制品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设备的保养工作。
        结语
        总而言之,对血液制品质量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面对这种情况,只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实现对质量的全面管控。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步骤,最大限度保障学员制品的质量安全,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卢文静,于皎.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A].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2018:1.
        [2]赵军.血液制品质量控制[A].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协会第八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2016:1.
        [3]任静.取送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34(S1):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