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探讨

发表时间:2021/2/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月31期   作者:陈秀群
[导读] 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和计算能力是新课程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陈秀群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城郊中心学校 516100
        摘要: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和计算能力是新课程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小学数学教学,通过观察、课堂实践教学、课后经验总结等方法探讨培养小学生计算教学的有效措施,以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计算思维
        绪论
        计算是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决定其学习数学的效率,也决定其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率和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计算相关知识,以此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离不开兴趣的支撑。朗朗上口的儿歌、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多变的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刚兴趣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计算内容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这一喜好,将单一、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一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加与减”相关内容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看谁最聪明。(板书课题:猜数游戏)通过加减手中的棋子,请学生猜数,在反复的猜数验证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对“加”和“减”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同时,选择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计算教学做好铺垫,也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打好基础。
        二、在教学中关注计算方法和计算思想
        计算内容的学习其实难度并不大,甚至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但新课标要求的计算教学不是简单让学生会对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而是要通过计算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引导学生掌握计算的算理和规律,弄清计算遵循的原则,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只有真正掌握计算算理和方法,形成计算思维,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关注计算方法和计算思维教学。
        例如,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我们首先应该带着学生回顾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理,接着鼓励学生联想已经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算理,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发现新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数学教学本身就应该是思维的培养,浅层教学无法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计算的原理,才能提高学生计算内容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简便方法
        计算也是有窍门的,掌握简便计算的窍门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还能够有效避免学生计算过程出错,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为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


        例如:218+17+82 = (218+82)+17 = 300+17=317这一计算题,简便算法应该采用分组凑整法,再结合运算定律和性质,将算式中的数字凑成正式十或者整百、整千,提高计算效率;而616-998 = 4616-(1000-2) = 4616-1000+2 = 3616+2 = 3618这一算式则应该采用补数计算法,与凑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674-298 =(674+2)-(298+2) =676-300 =376这一算式,运用差不变规律,将被减数和减数都加上2,把被减数变成整数,方便计算;1275÷25 =(1275×4)÷(25×4)=5100÷100 =51,运用商不变原理,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4,计算更简便。
        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九九乘法表”之外,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此类计算技巧,帮助学生抓准计算窍门,让学生将简便计算当做一种计算习惯,学生的计算效率、计算能力自然能够 不断提高。
        四、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计算习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是配套出现的。好的习惯不仅影响学生解题效率,同时也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内容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规范计算,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要先从习惯入手。具体而言,应该重点把握如下方面:
        一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审题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审题错误,计算结果自然也就错了。比如学生将“加”看成“减”,结果毫无疑问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将“乘”看成“除”,计算过程和结果自然也是一场“乌龙”。只有认真审题,看清楚数字、符号、文字、图片等多种材料,才能保证计算正确。
        二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最基本的习惯,也是保证学生计算正确性的重要条件。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大意,比如一道列竖式计算题,算着算着学生自己都看不清过程了,如何能得出正确的结果。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抓学生书写习惯,做到数字符号规范工整,减少了计算的错误率。
        三是养成良好检验习惯。很多小学生没有检查、检验的习惯,往往简单的题也因为计算时粗心大意而出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比如用估算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性;用加减运算中,加一个数最后结果一定大于相加的两个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来检验四则混合运算;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针对作业,也可以采用共性和个性两种指导模式,大部分学生都错的,可以集体纠正,个别学生错误的,单独指导改正,同时鼓励学生自制错题集,避免同类错误反复出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计算能力既是基于学生兴趣,同时又离不开方法和技巧,更需要依托好习惯,只有学生对计算内容感兴趣,理解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思维,掌握计算技巧,形成好的计算习惯,才能有效提高自身计算能力。我们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保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 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孙炳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学周刊,2018(02):86-87
        [2]杨立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学周刊,2016(01):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