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贵州省铜仁市瓦屋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能够为学生打好关于创新思维层面的基础,使学生在日后能够成为创新型人才。本文首先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方面进行了简述,然后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引言:
在现今的人才培养中,针对于人才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人才能够拥有另辟蹊径的能力,在做事上不墨守成规,因此,在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拥有创新性思维。因此,小学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要针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小学的教学科目中,小学数学科目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逻辑性更强,更适合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小学虽然面向的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展开的教育工作,但是小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为学生打好基础的作用,在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够更好地得到发展。也能够提升人才在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绝对的威严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小学生提出其他的意见,只能按照固定的计算方式进行数学课堂上的计算,如果使用了其他的计算方法,教师就会要求学生重新进行计算。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生不被允许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也不能使用自己的想法进行计算,长此以往,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时,就会不再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仅仅依靠教师所讲授的方式进行计算,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得不到培养,甚至还会被扼杀。因此,教师必须要允许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声音,使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被允许进行思考,被允许在课堂上畅所欲言[1]。
例如,在教师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万以内的加减法》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3000-1500=?”在大多数学生还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小明却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发现小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就请小明去黑板上写下他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但是小明在黑板上写下的并不是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写下的算式,而是这样的算式“1000-500=500,2000-1000=1000,1000+500=1500”原来,小明将3000与1500都进行了拆分,使数学算式变成了较为简单的算式,教师通过询问后得知,这是小明自己“发明”的计算方法。针对于此,虽然小明使用的计算方法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授的计算方法,但是,小明采用了自己“发明”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样完成了计算,还比传统的计算方式速度更快,因此,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小明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课堂上针对小明这种能够针对数学进行钻研的精神进行表扬,如果教学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让小明上台讲一讲,他“发明”的这种计算方法是怎样进行计算的,让他也能够当一次“小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针对数学算法进行“创新”的情况不应该一味地进行指责与批评,正相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因为学生想要针对数学计算进行“创新”,就必须要针对数学内容进行思考与钻研,这是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感兴趣的表现,且学生进行“改革创新”的现象也正是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无意识地针对自身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针对这样的情况进行恰当的指引与鼓励,使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能够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平台,还能够成为他们培养自身创新精神的渠道[2]。
(二)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的都是“填鸭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手段下,很多学生根本来不及进行自主的学习与创新,只能不停地吸收教师“强塞”过来的知识点,因此,在新的环境下,教师应当不再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法,而是通过恰当地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使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
例如,在教师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教师可以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个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请学生们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有一些小学生针对于此进行了思考:既然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就用A+B就可以了,其他学生则针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样计算只得出了一半周长,还有一半也要计算,最后在学生齐心协力的探究下,得出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2(A+B)”,并且,有一些学生还提出了疑问,正方形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计算呢?学生经过讨论与探究,发现正方形由于四条边的边长相等,只需要直接“边长×4”就可以完成计算了。小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十分轻松地完成了探究式的学习,整个探究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就好像在做游戏一样有趣。而对于教师而言,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地使小学生开动脑筋,真正地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且他们进行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
结束语: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幼小,思维尚不成熟,因此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这时针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往往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J].神州,2012,(08):170-170.
[2]初艳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1(10):111-111.